從風水學說到建築易學--韓增祿教授 |
從風水學說到建築易學 日期:2009-09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建築系 韓增祿教授 摘錄《第二屆國際道家學術大會論文集》 一.從易學與科學的高度來研究中國風水 當年, 常言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方法對頭,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 孔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這裏所謂的「器」,就是指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研究風水學說,需要具備兩套工具:其一,是易學智慧和易學方法。其二,是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的易學理念,是中華文化各個領域的核心與靈魂,也是中國建築文化的核心與靈魂。離開易學,就無法把握風水學說的哲學內涵。離開科學,就難以理解風水學說的基本內容。 二十多年來,筆者沿著上述思路,並通過對相關歷史文獻和中國建築的考察研究,得出了如下判斷: 中國建築文化樸素的原生形態是風水學說, 中國建築文化深層的理論形態是建築易學。 原生態,是指一切事物產生、發展的一種原始形態,其中包括有在後人看來是主流和支流、精華與糟粕的東西。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之所以能夠申請加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它記錄了人類認識發展的歷史足跡,並對後人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古老的中國風水學說,是易學理念影響中國建築的仲介理論,也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地理環境理論、建築規劃理論、環境心理學理論和行為建築學理論。風水學說的主流,大體上有兩個層次: 在實用的層次上,其中蘊含著前人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和認識,以及對建築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在理念的層次上,其中大量吸取了易學哲學的觀念和理論。而且,兩者密不可分。 易學,是研究《周易》經文和《易傳》的學問。《周易》被儒、道兩家共同尊為經典。自漢以降,《周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易學集中地表達了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是包括中國建築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各個領域的核心和靈魂。易學的基本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就是「推天理以明人事,尊天道而正人倫」。中華文化各個領域中的問題,失去了易學的靈魂,都說不到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風水學說稱之為選擇人類最佳生存環境的「環境易學」、營造人類最佳生存環境的「建築易學」。 「建築易學」,是指在建築活動中所應用的易學或有關建築的易學。鑒於「易學」與「占術」的本質區別,建築易學不同於以往在歷史上所形成的那種魚龍混雜的風水學說。建築易學,不是對風水學說的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而是對風水學說的揚棄,是從易學與科學的高度對風水學說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風水學說,是關於生存環境的學問。風水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其中,對人的作用和影響最為直接的,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中所說的「文化」,特指狹義文化即精神文化。文化環境,主要是通過心理暗示而起作用的。這種心理暗示作用的效果,又是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健康程度的差異)為轉移的;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往往會導致迷信。 值得注意的是,風水學說經常是以「吉祥話」和「兇險話」的方式,來表達其所追求和回避的環境理念的。其中,有些話未必真有道理,有些話則未必沒有道理。因此,對風水文獻中有關吉凶好壞的各種說法,都應當在分析的基礎上做出鑒別和取捨,而不可盲目地予以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 例如,風水學說主張:「凡宅…… 不居草木不生處。不居正當流水處。不居山脊沖處。……不居百川口處」(《陽宅十書》)。這裏所涉及的是建築選址問題。「草木不生處」,多半是缺乏地表水。無水之處,不適合人居住。 「正當流水處」或「山脊沖處」,到了雨季容易遭到洪水襲擊,也不適合人居住。在風水中,稱此處為「水口沖煞」或「山口沖煞」之地。「不居百川口處」,是指:在古河道的交會處,不宜建造住宅房屋。這對古人來說,只是一種經驗之談,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據有關專家介紹,現代科學表明,在古河道的交會處,正是放射性元素沉積較多的地方。其中所沉積的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鈾和釷,兩者的衰變物則是鐳和氡,它們都是對人體危害極大的自然因素。對於諸如此類的經驗之談,永遠都不可忽視。 又如,風水中說:「凡人家宅門上不可起樓,必主家長不利,官衙亦然。古雲:『門上起高樓,家長遭獄囚。』」這裏說的是建築物違制的問題。按照中國古代的建築形制,只有皇宮才可以在午門之類的建築上起高樓,其他人的「門上起高樓」均屬犯法違制行為,那是一定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古代的建築形制,比現在的建築法規要嚴格得多。即使是現代建築,也不可對國家的建築法規置若罔聞。 再如,風水還有「凡宅起屋,前低後高,主發財祿興旺」、「前低後高,代出英豪」等說法。實際上, 宅院「前低後高」, 有利於排水通順、採光充分和心情舒暢。 至於是否一定會「財祿興旺」、「代出英豪」,就不必當真了。此類的說法,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吉祥話」而已。「吉祥話」,不過是以心理暗示的方式表達了人們的某種美好願望罷了。「吉祥話」本身未必就是迷信,若是對「吉祥話」信以為真,就可能會導致迷信。從建築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和行為建築學,乃至建築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風水文獻中不乏值得研究與可資借鑒之處。但是,其中需要擯棄的糟粕也很多。諸如:所謂「王氣說」、「福元說」、「宅命說」、「壓勝說」、「符鎮說」,等等。 總之,風水學說的內容,涉及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建築形制、環境心理、文化心理、審美觀念、行為規範、民風民俗等不同領域。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是非標準,不可以偏概全,一概而論,或者用某一領域(例如科學領域)的標準,到處生搬硬套。否則,就會犯「推不出」的邏輯錯誤。所謂「風水是科學還是迷信」之類的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提法。從方法論上講,正確地提出一個問題,就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大半。反之,若是提出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就永遠別想找到正確的答案。 二. 從建築易學的視角反思中國當代建築 風水學說的主旨,是選擇和營造出有利於人們身心健康的、適宜的人居環境。當前,我們研究風水的目的有三:一是為瞭解讀中國的古建築,從而能夠「整舊如舊」地保護那些飽經歷史滄桑而倖存下來的文物建築。二是為了使當代中國的城鄉建築能夠做得更好。三是為了找回我們久已失去了的中國建築文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加速進展,中國的城鄉建築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建築文化的流失,一些違背中國建築文化常識的諸多事件也屢屢發生,盲目建造高大歪斜等畸形建築的時尚之風則盛行神州大地。那種以輕視乃至否定中國建築文化價值為「先進」的社會思潮,以及在城市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理解上陷入誤區的種種現象,令人關注。由於篇幅的限制,下面試舉幾例,略述己見,以供研討。 (圖1)位於水口沖煞處的建築選址(資料來源:網上下載) 例二:陰陽、方位,是風水理論的重要理念。風水理論由於對建築方位的格外重視,又稱作「方位理論」(theory of orientations)。風水中的自然陰陽方位,有兩個基準:(1)以朝陽(即早晨初升的太陽)為基準時,山的東側能夠見到陽光故而為陽、山的西側見不到陽光為陰,水的西岸能夠見到陽光故而為陽、水的東岸見不到陽光為陰。(2)以正陽(即正中午時分的太陽)為基準時,山的南側能夠見到陽光故而為陽、山的北側見不到陽光為陰,水的北岸能夠見到陽光故而為陽、水的南岸見不到陽光為陰(圖2)。 (圖2)自然陰陽方位示意圖(製作於 自古以來,中國用陰、陽二字來命名的地名,大都沿用的是自然陰陽方位。凡是與自然陰陽方位相違背者,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兩方面的情況。
其一,是由於自然的變遷。例如,襄陽、漢陽,本應分別位與襄江(漢 江上游的一部分)、漢江之北岸,而現在卻都位於江水的南岸, 這是由於河水改道的緣故。歷史上,河水雖然改道,地名仍用其舊。
其二,是由於人為的錯誤。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近年來中國正式出版的 一些地圖冊上,竟然把安陽北面的洹河改稱為安陽河了(圖3、圖 4)。甚至,在《左傳》古籍的注釋中,都說是:「洹(huán):即 洹水,在河南省北境,又名安陽河。」(《左傳全譯》(上),貴 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731頁)這樣一來,安陽豈不應改為安陰 了?其實,安陽並不是以洹河來命名的,而是以其北面的壽安山 來命名的。據民國《續安陽縣誌》卷3記載:「相傳安陽境內之北 嶺名壽安山,城在壽安之南,故曰安陽。」(轉引自《中國地名語源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第323頁) (圖3)將洹河改為安陽河之誤(《最新實用中國地圖》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61頁) (圖4)將洹河改為安陽河之誤(《中國分省交通地圖》 福建地圖出版社,2008年1月第4版,第100頁) 例三: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嶽》詩云: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
今人注曰: 「 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割,劃分。」 (《唐詩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其實,「陰陽割昏曉」之陰陽,是指以朝陽為基準的東西方位,即指山的東側為陽,山的西側為陰。上述注解與這首詩的原意可謂南轅而北轍也。 例四: (圖5)清華大學建築館報告廳(攝於 這座現代建築,從建築易學的角度分析,有三大問題值得討論。
第一,《陽宅十書》曰:「凡人家屋角不可漫街,主招訟禍。」指的是:屋角兩面不可直接臨街,否則,位於兩側街道之間的屋角,容易遭到車輛什物的撞擊而被損壞,由此會招致訴訟之禍事。為防止此類事情的發生,人們往往會在兩面直接臨街的屋角外側放置一塊大石頭、水泥墩等較硬的物體,作為屋角的防護設施(圖6、圖7)。而這座報告廳正前方臺階尖角的兩側,卻都是緊挨著汽車的停車位,故而有臺階受損之憂。
第二,風水中講究門前要有明堂即開闊明亮的空間。 而這座建築物卻是故意從屋角上開門,而且是立柱居中,出門遠望的視線正好被立柱所阻擋。
第三,風水中將尖角利刃之類的物體迎面對人或對門,稱作「尖角沖煞」。 而這座建築物卻是以方形棱柱的尖角沖向大門的中央,無論何人從裏面出來,都要面對其尖角利刃。而且,當人們從正中間臺階沿階而上時,前面卻是斷頭路、無路可走,迎面而來的還是這一巨大的尖角利刃。 (圖6)農村屋角和宅院牆角的防護石(攝於 (圖7)城市屋角的防護設施(攝於 例五:中國建築文化講究「尊卑分明、長幼有序、內外有別」。其中的「內外有別」,在現代的建築學中叫做「私密性」。然而,現在有些住宅建築的設計,恰恰忽略了這一「私密性」問題。其建築設計,要麼是讓人從門口就可以直接看到臥室內的床上(圖8),要麼是把賓館房間內衛生間設計成透明度極高的玻璃門和玻璃牆(圖9)。 (圖8)忽略私密性的戶型設計(資料來源:街頭散發的廣告) (圖9)令人尷尬的賓館衛生間(攝於 一葉知秋,見微知著。以上幾個實例,未必全面。但這些實例,可以提醒我們:絕對地肯定或否定任何一種建築文化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當從中西建築文化的歷史比較中來認識各自的長短優劣,從而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與此相關的是,中國的建築師不僅要懂得外國的建築文化,更要懂得本國的建築文化。要做到這一點,就應當把中國建築文化納入到中國的建築教育體系之中,成為中國建築教育的必修課。這正是筆者在有生之年的最大願望和工作目標。 三. 從中國先哲們的教誨中思考風水問題 自明末清初西學東漸以來,如何認識和如何對待中西文化的關係,一直是影響到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其中,除了經濟、政治等問題之外,最尖銳的就是中西醫和中西建築文化的關係問題。要想冷靜地思考和正確地對待這些問題,首先就要端正治學態度,擯棄各種偏見。在這裏,[漢]班固在《藝文志》裏的如下忠告,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班固曰:「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大患也。」(轉引自《魏源集》上冊,中華書局,1976年3月第1版,第二三七頁 ) 當人們對中國建築文化中的風水問題爭論不休、不知可否的時候,不妨回憶一下中國先哲們的如下忠告。仔細地品味一下這些肺腑之言,可以使我們溫故而知新。 [清]魏源(1794-1857)說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惟盡知己之所短而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長而後能收人之長;不然,但取己所明而已,但取己所近而已。」(《魏源集》上冊,中華書局,1976年3月第1版,第五二頁 ) [清]嚴復(1853-1921)說:「不能‘盡去吾國之舊以謀西人之新’,應當‘去其舊雜,而能別擇其故所善者葆而存之’。」(《與外交報主人書》) 蔣夢麟(1886-1964)說: 「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吸收西方文化而避免嚴重的副作用。」 《西潮與新潮——蔣夢麟回憶錄》(1947與1961),東方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76頁。
歷史經驗表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未能如願,「拿來主義」的成效也極為有限,「全盤西化」更是絕路一條,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中西文化的優勢互補。所謂優勢互補,就是自主創新。風水學說,需要與時俱進地予以深化、淨化、傳承、傳播與發展。風水學說的發展,就在於創新。創新,就意味著做艱苦細緻的研究工作。否則,一切爭論都無濟於事。 古老的風水學說,是中華先民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財富。由於歷史的原因,自漢代至明清以來的風水書籍,在數量上可謂汗牛充棟,在名目上堪稱五花八門,在內容上則是魚龍混雜,特別是在有人將「命相運氣」等算命術攙入到風水學說之後,尤其如此。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風水中確實有不少合理的經驗和論述值得當代建築所借鑒。展望未來,中西方兩種思維方式的優勢互補,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與優勢互補,在戰略上有可能成為未來諸多領域發展的制高點。在搶佔這一制高點上,中國人有自己的優勢。放棄這個優勢,就等於抱著金碗討飯吃。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具有易學傳統的風水學說,將會與時俱進地在未來建築文化的廣闊天地裏大放異彩,並為世界建築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此,我們還需要和海內外諸多學科領域的學者一起,對以風水著稱的中國建築文化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注]本文中的圖表,除了標明出處之外,均為作者所攝製。 (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