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昆谈易学热 |
作者是 朱伯昆教授 | |||
朱伯昆谈易学热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伯昆教授 来源: 网易历史
朱伯昆说:“:《易经》本身是个占卜的书,占卜是一种迷信,仅此不会有太大影响。《易传》把它哲学化了,这使它能够对中国的哲学、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问:朱先生,您的四卷本一百五十万字的《易学哲学史》,最近由华夏出版社出了大陆版。我拜读了,很有收获。中国哲学史从五四时期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以来,一直存在着经学和哲学的问题。您的著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突破了哲学经学分家的局限,堪称划时代的力作。您能不能谈一谈写作的缘起?
答:我的书是“易学哲学史”,不是“易学史”,也不是“哲学史”。易学史属于经学史,研究的是易学的注释历史以及演变过程;哲学史属于哲学。中国哲学史有自己的特色,他是和经学史搅和在一起的。历史上搞经学的人没有哲学素养,不讲哲学;现代人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撇开经学史讲哲学,缺乏中国自己的特色;我的书从经学的发展中探讨哲学问题,是个突破。当然,它探讨的是易学发展中的哲学问题,还不能完全代替哲学史。说到缘起,话就长了。早先我读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觉得讲王弼的玄学不讲他的易学,讲程颐的理学不讲《程氏易传》,是个缺陷。我曾就这个问题和冯先生谈过,他也承认我说的对;但又说易学属于经学史的范围,有一套专门的术语、问题和体系,很复杂,要弄清它的问题,得花很长的时间,所以讲一般哲学史只能选一些概念、命题进行讨论。后来冯先生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补了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节,这已是我们讨论以后的事了。其他的,如张载、王夫子的哲学,其实都是围绕易学展开的。《正蒙》、《周易外传》,都是易学著作。总之,无论是讲理本论还是气本论,都离不开易学,因为理、气本身就是易学的问题。这几十年讲中国哲学史,都有脱开易学的不足,这是因为冯先生两卷本的哲学史创下了先例,后来的著作都是照他的架子发挥。当时我觉得研究中国哲学,不能避开易学,否则就不到家。1965年我写《王夫子论本体和现象》一文,算是研究易学的开始。在1981、1982年间给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开易学哲学史的课程,在讲稿的基础上又用了八年的时间,才算把《易学哲学史》写出来。
问:易学与道家有何联系?近年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易属于道家系统的著作,道家哲学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干,您对此有何评论?
答:《易传》的确有吸收道家思想的地方,我在《易学哲学史》第一卷有所说明。如《论语》中子路问生死问题,孔子就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而《易传》则有“原始反终,知生死之说”,其他如性命问题亦大致如此。但《易》仍然属于儒家系统。史籍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论语》中也有孔子关于《易》的各种谈论,而老子读《易》或就《易》评论,史籍均无记载。儒家有一个明确的传易系统,道家也没有。魏晋以后,道家中断了,被道教取代了,再也没有出现能够做出理论贡献的大家,也没有形成思潮。宋明哲学基本上是以《易传》为基础建立本体论思想的。宋明哲学的五大流派,即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数学派,都是和易学理论界和在一起的。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除王阳明心学外,基本上都源于易学哲学中的问题。他们都是宋明时期著名的易学家。当然,这些人也各自程度不同地吸收了一些到家的思想。
问:近年来“易学”甚热。海内外不少人都在研究《易》;也出现了不少学派,其中也不乏借助易学搞迷信的。那么,易学、易学哲学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地发展中占什么地位,有什么影响?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