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竹林玄学(1) |
作者是 王晓毅教授 | |||
《周易》与竹林玄学(1)
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毅教授 来源: 哲学中国
关于《易经》的起源,阮籍继承了《系辞》的说法,认为原始时代人类生活在困苦中,圣人庖牺氏为了民生幸福,通过观察自然与社会,发现可以通过“卦象”模拟表达各类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于是发明了八卦及其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分门别类,并依据象卦原理,率领人民从蒙昧走向了文明:改良了生产工具,建立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庖牺氏当天地一终,值人物憔悴,利用不存,法制夷昧,神明之德不通,万古之情不类,于是始作八卦。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分阴阳,序刚柔,积山泽,连水火,杂而一之,变而通之,终于未济,六十四卦尽而不穷……南面听断,向明而治;结绳而为网罟,致日中之货,修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皆得其所。”②阮籍进而指出,此后的历代圣王,都依据时代特点,吸取《易经》的智慧,做了适合各自时代的发挥,故夏有《连山》、商有《归藏》,而最重要的则是周文王对六十四卦之卦爻象所作的文字解释。“黄帝、尧、舜应时当务,各有攸取,穷神知化,述则天序。庖牺氏布演六十四卦之变,后世圣人观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汤之经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至乎文王,故系其辞,于是归藏氏逝而周典经兴。”③
关于《易经》六十四卦排序的原理,是《通易论》讨论的中心问题。阮籍认为,宇宙万物时时刻刻在变化,而《易经》的最大特点便是揭示其中的奥秘。“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故谓之‘易’。《易》之为书也,本天地,因阴阳,推盛衰,出自幽微以致明著。”六十四卦的排序,集中体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在此,阮籍继承了《序卦》的学说,同时吸收了《彖》《象》关于“卦时”的文字,将六十四卦视为六十四种社会大环境——时代,从社会人事角度解释了六十四卦卦序所阐示的规律。换句话说,阮籍《通易论》在《易传》的基础上,将六十四卦的排序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流程,其中每个卦,都表达了一种社会大环境或社会形势。例如,他对《大过》与《小过》作了如是解释:“大过何也?栋桡莫辅,大者过也。”“小过何也?逾位凌上,害正危身,小者过也。”这种以社会政治形势解释卦象的思路,与王弼《周易注》有相似之处。但是,阮籍易学思想同时有较多的象数因素,尤其是受汉代象数易学的影响还是相当明显的。请看:
朱伯崑先生指出:“其中解释乾坤父母卦和六子卦的关系时,吸收了汉易中的八卦方位说和五行休王说,这只是个别的情况。就阮籍解易的基本倾向说,其易学属于当时的义理流派,继承和发挥了古文经学派以《易传》文解释《周易》的传统,同管辂的占术是不同的。”⑤朱先生的论点基本上是客观公平的,反映了阮籍《通易论》的学术属性。但是,与王弼义理易学相比,阮籍的象数思想成分不能估计过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二,阮籍相信《易经》有预知吉凶的占卜功能,而这正是王弼易学所反对的:“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⑦在这个问题上,阮籍《通易论》与王弼《周易注》具有明显的差异。他在《通易论》中指出,《易经》之所以有神秘的预测功能,在于“易道”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动,控制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易》顺天地,序万物……阴阳性生,性故有刚柔;刚柔情生,情故有爱恶。爱恶生得失,得失生悔吝,悔吝著而吉凶见。八卦居方以正性,蓍龟圆通以索情。”⑧“一阴一阳,出入吉凶,由暗察彰。”⑨显然,阮籍的象数思想并非偶然,而是与其气化宇宙论密切相关——他并没有将六十四卦变化视为人类社会自身运动的结果,而是将“卦气”视为人类社会大环境“卦时”变化的动因。
阮籍易学思想中具有明显的象数易学烙印并非偶然,而是与其气化论宇宙观密切相关。在宇宙论方面,阮籍继承了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与宇宙结构论。他在《通老论》中,试图将儒、道经典中的宇宙本根融为一体:“《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⑩所谓“元”,指元气。在《达庄论》中,他认为天地万物形态各异,但都是元气生成,没有本质的差别。“升谓之阳,降谓之阴。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蒸谓之雨,散谓之风。炎谓之火,凝谓之冰。形谓之石,象谓之星……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积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既然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之气而成,故依据同类相感的原理,人类社会与宇宙卦气的感应,则顺理成章。这是象数易学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也是阮籍、嵇康、阮侃等竹林玄学主流派象数易学思想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