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38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二)
作者是 胡孚琛 教授   

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

中國道家文化的綜合創新

 

 

日期:2007-04-14

胡孚琛 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教授

摘錄:《海峽兩岸首屆當代道家研討會論文集

 

 

 

什麼是道?老子《道德經》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

 

中國古代的老子、莊子等哲人游心于物之初(《莊子·田子方》),捨棄宇宙萬物的一切具體屬性,尋找宇宙的起始點和產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體悟到宇宙萬物之中最本質的共相,這就是道。道是宇宙的本原,它有體有用。作為道體,它是形而上的宇宙的原始本體,呈現兩種狀態的統一。首先是,即宇宙創生之前的虛空狀態,稱為天地之始,具有質樸性和絕對性。然後是,即宇宙創生之際含有先天一氣的混沌狀態,稱為萬物之母,具有潛在性和無限性。作為道用,它是宇宙萬物生化運動的總根源和驅動力,是形而下的法則秩序,即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稱為常道。道化生出時間和空間,物質與精神,運動與靜止,生命和文化,並作為一種物性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體之中。它貫穿古今、囊括萬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體現了宇宙的真實結構和內在節律。道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人體的本我。作為宇宙的本原,道是一種絕對的真知,因而為符號指稱所難以描述的客觀存在。語言符號的指稱只能描述相對知識,而道是可以體悟難以言說的絕對知識。作為人類心靈的本我,道是知覺者,因而具有不可被知,不可當作被測量的物件,即不可名不可道的性質。道是無分別相,它可以齊萬物等人我

不能被區分為過去現在未來

但卻可以貫通過去現在未來道是人類知識之根,學術之本,它是宗教的終極信仰,哲學的智慧之源,科學的原始公設,美學的最高境界,倫理學的基本價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堅實支點,人類精神回歸的家園。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道德經·42章》)

 

這段話是道學文化中關於宇宙創生和演化的基本圖式,道學的道就是一種自然生化之道。

其中指先天混沌一氣,道教內丹學家稱之為元始先天祖氣,是宇宙創生之始混沌狀態中隱藏著的秩序,是產生萬物普適的內在節律的資訊源。

是陰陽二性,即引力和斥力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狀

  態。

是有象、有氣、有質的資訊、能量、物質三大要素。

 

在宇宙創生之前,道從虛無空靈狀態中先化生出先天混沌一氣,繼而分出陰陽二性,再依次轉化為資訊、能量、物質三大基本要素,在宇宙大爆炸中由資訊、能量、物質組成萬物紛紜、生機勃勃的世界。物質是宇宙以粒子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部分和整體、個別和一般之間的區別。能量是宇宙以波動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運動和靜止、連續性等運動狀態。資訊是宇宙以選擇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有序和無序、方向性與合目的性。資訊是物質和能量的形式或結構,粒子性的存在形式為束縛資訊(),表現為空間;波動性的存在形式為自由資訊,表現為時間,因而資訊本質上是時間與空間的耦合。宇宙中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生命界到人,都是由資訊、能量、物質三大要素組成的,人的心靈或精神本質上是資訊的高級形態。在自然界天然變化中發射自由資訊的熵增過程,都是可用能減少的過程,這時系統的內能在量上雖然守恆,但在質上要發生退化,可用能會轉化為束縛能。孤立系統的內能和資訊是守恆的,物質、能量、資訊都是可以按一定數學關係相互轉化的。17這樣,最小最輕的基本粒子(如中微子、光子)必然同時具有波動性、粒子性、選擇性等三種特徵,宇宙從創生起就有合目的性的選擇趨勢,生命現象的出現及人類心靈的花朵盛開決不是偶然的。新道學的宇宙圖式,消除了西方哲學史上心和物(包括能)的對立,給出了心、物、能一元論的宇宙觀,發現宇宙中早已隱藏著出現生命和心靈的潛在根據,這必將對未來的科學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基督教傳統將不可逆的時間箭頭充作西方文化的支柱,使人們相信耶穌的生、死及在十字架上受難都是一次性的不可重複的事件,時間是穿越過去和未來的一條無限延伸的不回頭的線。這種觀念和中國儒家文化大致相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道學將宇宙並稱,

是空間,是時間,

 

即認為時間和空間有著本質的聯繫,沒有空間的時間和沒有時間的空間是同樣不可思議的。

 

道學認為時空的量度具有層次性,其大小、長短是相對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莊子·逍遙遊》)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

 

道學從時空的發生探討宇宙的本原: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莊子·齊物論》)

 

時空的本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德經·25章》)

 

這就是說,道學認為時間的箭頭既是不可逆的,又是循環往復的。18道從虛無中化生出先天一氣,出現了引力和斥力,正物質和反物質,這就是陰陽二性相互作用的資訊源。隨著大爆炸後的宇宙膨脹,空間越來越大(大)、產生了不可逆的時間箭頭(逝),在無與倫比的大尺度上(遠),最終出現返複和迴圈的趨勢()。道學認為過去中含有未來的資訊,未來也影響過去,二者是無法相互擺脫和相互分離的。道學的內丹家發現宇宙中除了可觀察、可測量的有形有象的世界(色界)之外,還隱藏著一個無法觀測的虛無空靈的世界(無色界),這兩重世界相攝相容,即此即彼,亦此亦彼。科學僅能研究宇宙中的現象,道學才能洞察物自體。現代科學的研究範圍是探索色界的自然律,而道學卻在逐步揭示無色界的秘密。科學邏輯推理的大廈是建立在無數根本不能證明的公設或假設上面的;有公設,就有局限,不可能確知無限的事情。新道學的智慧不但激發人們不斷地改變這些公設或假設,不斷轉換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且還要求以內丹學心靈修煉的方式徹底拿掉這些公設,直接進入道的境界,從而超越現象感知虛無。道是不能數學化的,因為沒有公設的數學是不可想像的,但道學和西方思想卻是相容的。新道學是自然的學說,是生化的學說,是變易的學說,所以也是時空的學說,因為空間是變易的場所,時間是變易的次序。道學又是超越時空的學說,當內丹家入靜心靈不動時,出現一片虛無空靈的渺冥景象,達到無時空的永恆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因之道學的智慧能從人的心靈體驗中展現出來。新道學的智慧開拓了時空觀的新境界,需要當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以實證的精神再對它進行理性的思考。西方科學思想一旦吸收了新道學的觀念,必將獲得一種革命性的驅動力,從而在新世紀裡揭開宇宙、生命和人類心靈的奧秘。

    道學文化的精要在哪裡?究而論之,道學在本體論上強調一個字,主張宇宙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世界觀上突出一個字,即認為事物按照對立統一的矛盾規律時時處於變化之中,強與弱、禍與福都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

在促進事物向有利自己方向轉化時貴在一個字,即因任自然,因循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奪取勝利。

道學以字為綱要,在治國平天下的用世之道上也巧在一個字;

在調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上重在一個字;

在個人處事應世上法在一個字;

在人身修煉工程上訣在一個字。

 

道學的精要在於參透自然、社會、人生的客觀規律,以道術秉要知本,以無為為體,以無不為為用,貫徹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退為進、以不爭為爭的策略思想。道學是的哲學,因而是真正強者的哲學。進一步說,道學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本身的超越性,反對人和社會的異化,以回歸自然為目標。更進一步,道學體認人在自然界和社會上本身的存在價值,將自然規律和個人命運握之於掌中,進而悟透生死,還虛合道,融身大化,最大限度地開發人體生命和心靈潛能,追求人同道的一體化。道學是一種既可學又可修的文化,丹道修煉是道學探索宇宙規律,參贊天地之化育的重要途徑。如果誰能在刻苦研讀道書中有了以上深切體驗,並能按道的原則規範自己的行為,那麼他便會將個人和天下過去未來的大勢瞭若指掌,真正成為一個得道的人。 

(四)

   老子《道德經》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自然是道的特徵,道學的智慧主張向道複歸,也就是回歸自然。自然在道家著作中是自然而然之義,乃道之本性,自然界(Nature)大致相當道家著作裡的。道學不贊成儒家荀子那種人定勝天、戡天役物的思想,而是主張天與人不相勝的天人互動的原則。

 

莊子提出:

天與人一也(《山水》)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大宗師》)

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庚桑楚》)

 

道學這種與大自然為友的回歸自然的思想,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又糾正了西方文化破壞自然生態的弊端。道學認為自然界裡風吹海嘯、花開花落、生靈繁衍,都依自然律而行,而自然律就是道。這些自然存在物天然具有道德和權力的含義,人類戡天役物的活動不能超過自然界允許的限度。現代社會的人們沉溺于科學技術創造的人工自然,同天然的自然界逐漸拉開距離。然而,人類距離自然界越遠,社會一體化的聯繫越緊密,生存的基礎反而越薄弱,甚至一次偶發事件也會使這些被現代化的繩索捆綁在一起的人們災難臨頭。

         在文化上,道學認為宗教、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美學)、倫理學是不可或缺且不能相互取代的五個基本要素,只有道能夠貫穿於這五個基本文化要素之中。道學能激發科學與文學藝術的創造精神;能給哲學以辯證思維和究天人之際的恢宏氣度;能以大慈大善,大誠大信的悲天憫人的宗教信仰情懷給人生以終極關懷;能為人類帶來普遍的尊嚴並為社會提供無比高尚的道德觀念;能成為人類知識的源頭活水;它的價值觀也可成為21世紀科技發展的重要導向。西方文化本來在象、數、理上比以周易象數為基礎的道家經典有獨到的高明之處,形式化的邏輯體系和高等數學的輝煌成就,促進了現代科學大廈的建立。然而20世紀以來,哥德爾的不完全定理證明在形式體系中完備性和一致性不可兼得,海森堡的測不准原理使量子力學的物理定律變成統計性的幾率描述。這一科學革命的趨勢預示著西方科學需要汲取中國道學的思想才能創新。老子的道學思想和西方哲人巴門尼德(Parmenides, 約前5世紀)的存在不能從非存在產生的思想相反,主張宇宙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西方科學已從過去只研究存在,不研究生成演變的根深蒂固的構成論舊觀念,向宇宙萬物都是生成的這種現代生成論的新科學觀念轉變,而生成論恰恰是道學思想的核心。新道學思想不僅可以革新西方自古希臘原子論復活以來構成論的思維模式,而且在科學方法論上也會導致以分析為主的還原論方法向有機整體論方法的變革。從現代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看,生命科學必將成為新的科學革命帶頭學科,而生命現象是具有自組織能力的有機體,它是不適宜用拆成小零件的還原論分析方法來研究的,新道學的整體觀及生命觀預示著科學觀念的創新。

         在世界社會化的大趨勢下,21世紀人類社會變革的節奏還會加快,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層次更會加深。由於這一趨勢,一方面各民族的多種異質文化將獲得充分地發掘和發展,另一方面東西方各種異質文化取長補短,加速相互融匯的過程。道學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是人類智慧的凝聚點,一種集多種異質文化優勢而呈東西方文化互補形態的新道學文明將要出現。

中國哲學家陸九淵1139-1193)說:

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19

 

道學是聖人的最高哲學思辯,而聖人的哲學智慧是跨越時間和空間,不受民族和國界限制的。無論東方或西方,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新道學思想都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燈塔。

    社會觀上,新道學的核心思想是建構一個模擬自然界或人體生命的自組織、自調節的最優的自動化系統,這個社會系統依乎天、地、人之道,無親無疏,大公大慈,導人向善,是一種萬物將自化(《道德經·37章》)的自然主義社會。

 

在經濟上,道學主張一種以自然生態立國的經濟模式,反對無限制地掠奪自然資源,將保護生態環境置於經濟生產的首位。

 

在政治上,道學強調一種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經·32章》)的分配制度,將普施利益于天下眾生作為價值分配的支點。

 

道學從來不反對每個人首先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獲得個人的幸福,但也鼓勵人們根據自己的條件參贊天地之化育

 

《道德經》講: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章),

 

認為人事的活動要取法自然界的規律,道作為自然法則是客觀的,無所偏愛的,因而也是無私的,公正的。

 

《莊子·天道》指出,

嘉孺子而哀婦人,為儒家的仁義之治;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

為道家的自然之治。

 

老子

以道蒞天下,認為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77章》)

 

人若能達到有餘以奉天下的至德,才能接近天之道的境界。道學之仁為大仁、大慈、大善,大仁則無親,故對天下一視同仁。老子的思想是從母系氏族無剝削、無壓迫、無私產的原始公社文化昇華而來的,因而具有天下為公的超越時代的特徵。

         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多採用一元化的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式結構,這種結構缺乏合理的監督機制,積久則造成一人獨裁人人為奴的局面。道學的政體宣導一種三元一太極的陰陽互補結構,以自然立法形成相互制約、上下回饋的自調節的和諧機制,百姓逍遙于大自然中自由發展而感受不到政權的存在。道學的社會才真正是在保障個人自由的基礎上相互協調而形成的自動自發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它僅受天之道和人之道即自然與社會的客觀規律的限制。道學主張無為而治,認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道學的自然之治更是否定人治並包容法治的優點且超越了西方法治社會。蓋西方文化的價值觀鼓勵人的貪欲,而社會犯罪皆由貪欲而生,故法律繁多而犯罪不止,司法系統遂成為龐大的社會謀生行業。道學的價值觀抑制人的貪欲,自然立法即是將人的行為規範到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上來。這樣法律本身也是自然律,代天行罰至簡至易無親無疏,自然之治的法治也即是道治。

 

《莊子》描述了道學不以私心治天下的自然之治:

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應帝王》)

 

道學認為自然生態社會是世界上最合理的社會制度,在這種社會裡人與禽獸乃至整個自然界都處於平等和諧的狀態,人人自食其力,同德而不党,無宗法等級,無剝削壓迫,具有純真樸實的人際關係。

 

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

道學關注民性的自然,人的尊嚴和人性的自由與完整;認為能恢復人類真實、自然、純樸、善良的本性的社會才是道學的至德之世

         在倫理上,新道學的要點就在老子《道德經》所說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

 

這段話裡。尊道貴德是道家倫理學的落腳點,就是得道,是道在人類社會萬事萬物中的體現。由此可知,尊道貴德就要將道的生化原理和德的中和原理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展開,使之成為人生的和社會的價值標準。

 

生成生長生命生存創造等含義;

變化發展轉化進化等內容,

 

二者集中了道的自然性,說明宇宙是由道生成的,並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整個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都在生生化化自強不息地發展著。道化生出先天一氣和世界萬物,這就是生化原理的作用。先天一氣就是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原始自然力,是萬事萬物生化發展的驅動力,是生命的源泉,是歌德曾經猜測到的創造力,它來源於道,是道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發揮作用的特性(道性)。道學中的道性也即是德,德的特徵表現為中和原理

之義有四,

從事物規律上講,,即中正的必行之路;

從事物變化上說,,即在限度適宜的範圍內活動;

從空間上講,,虛無乃道之大用;

從時間上講,即是,即動善時

 

因機乘勢不得已而為之。和合、和諧、調和、和而不同之義,是諧調各類關係和處理矛盾的原理。中和態是宇宙間的自然穩定態,無論宏觀和微觀的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所有運動都有趨向中和態的傾向。

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生長,就是發展,就是創造,就是社會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就是歷史潮流。

 

道家倫理學認為,凡尊道而貴德,符合發展規律,順應歷史潮流的行為,都是善的、美的、真的,有人生價值的。

 

反之,那些違道背德,違反發展規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就是惡的、醜的、假的,應該被世人唾棄的。以上為新道學判定人類社會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價值標準,尊道貴德是道家倫理學的核心。

    道之尊德之貴,並非靠行政命令的干涉世俗權力的束縛,而是人自身修道養德逐步覺悟與自然節律同步造成的,這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複歸。道學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社會進步的標準不僅是經濟發展指標,而是要看這個國家在該時代裡人民有沒有尊嚴。道學倫理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確認人的自然本性是真、善、美的,因之道學反對人的異化,呼喚人類純樸的良知

 

道的本質大公大善、大誠大信的,

 

人人都含有道性,因之人的自然本性都是善的,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良知,只是這種道性和良知被後天的物欲蒙蔽了。由此觀點出發,新道學以反異化為特色,宣導一種純樸的社會,主張通過人體和心靈修煉工程開發出人的良知,使人的真性顯露,從明心見性進入道的境界。這樣,道學的倫理在世俗社會裡就展開為中和、公正、純真、誠信、儉僕、寡欲、重生、慈愛、善良、寬容、忍讓、謙柔等行為標準。在新道學看來,人是自然界的萬物之一,是一種覺悟了的,因而才稱作萬物之靈,感知萬物就是感知自我,只有喚醒自我的良知,才能揭示出宇宙真、善、美的自然本性,才能與道合真。道學的精神是最寬容的精神,道學的社會功能是教化各民族各種人同歸大道,化邪惡為善良,最終將老百姓的意志體現出來。道學的政治才真正是公民以自由、平等的身分參與公共事務的眾人之治,才會出現真正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老子《道德經》云: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27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49章)

 

由此可知道學重生愛物、慈善為懷的救世之心。

         在個體生命上,新道學主張人通過修道而達到真人的境界,而真人為純真無假的人,也即道教裡的仙人。道學將修道看作是技術問題,認為只要通過內丹學的人體修煉系統工程,按法訣完成內丹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四個修煉程式,最大限度地開發個體生命和心靈的潛能,使自身的精氣神與道一體化,與大自然的本性契合,能和宇宙的虛無世界交通,便是體道合真的仙人。

人通過道學的修煉達到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 1908-1970)

超越心理學所說的那種高峰體驗,並和佛教禪宗、密宗、印度瑜珈、伊斯蘭教蘇菲派等修持方術一脈相通。這樣,仙人境界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藝術境界,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體現人類生命價值的真人境界。

         內丹學是中國學者數千年來苦苦探究宇宙自然法則和人體生命科學的智慧結晶,是一種綜合道、釋、儒三教文化的宇宙論、人生哲學、人體觀、修持經驗為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行為模式,又是一項為探索生命奧秘,開發精神潛能而修煉的人體系統工程。現在內丹學的研究正在引起西方一些著名學者的注意。

早在1920年德國學者衛禮賢R.Wilhelm,1873-1930)就在北京得到一本恰巧是較為通俗的丹經《太乙金華宗旨》,並立刻覺察到它的科學價值,於1926年將其譯成德文。1928年,衛禮賢將自己的譯稿交給著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Jung,1875-1961),榮格為此書寫了長篇評述,於1929年出版。榮格在對《太乙金華宗旨》的評述中認為中國古老的內丹學和西方現代分析心理學、心身醫學是相通的,他從分析心理學中看到了一個接近東方智慧的嶄新的意想不到的途徑

《太乙金華宗旨》德文第5版上載有歌德的詩:

西方與東方,不會再天各一方20

 

英文修訂版按語中提出

認識心靈始終是人類的最終目標

 

而內丹學的研究正是指向這一目標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自號十宿道人,對道教方術中的科學內容進行了認真發掘,《中國科學技術史》5卷第5分冊專門討論內丹學,他稱之為生理煉丹術。這說明道教內丹學已開始傳往西方,它的真實面目正逐步被西方學者所認識。

         內丹學的理論基礎是試圖將老子的道家學說變為丹家的切身體驗,在人體中將道家的宇宙論作時間反演的實驗,使自身的精氣神向道複歸,並以招攝宇宙虛空中的先天一氣為要訣。

這些丹家把人的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

即表層的常意識(日常的認知、推理、思維等理性心理活動,丹家稱為識神);

深層的潛意識(非理性的欲望、夢、幻覺等,大致相當佛洛德心理學所研究的範疇,丹功中的真意屬這一心理層次);

最底層的元意識(遺傳的本能意識,人的真性,丹家稱為元神,佛教稱阿賴耶識)。21

 

這樣,內丹學就成了一套凝煉常意識(識神可凝煉為意念力);淨化潛意識(真意即淨化了的潛意識);開發元意識(識神退位則元神呈現)的心理實驗程式。丹家把元神稱作主人公,是真正的自我,當排除常意識(識神退位)進入無思維的虛靈狀態時,稱為真空妙有的境界,元神便呈現,從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因之內丹學又是一項開發自我,認識自我的生命科學。內丹家通過丹功修煉使自己的身心節律與初始的宇宙根本節律相調諧,將虛空中的先天一氣招攝到體內,在恍惚杳冥的混沌狀態中與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和虛無世界交通,達到後天返先天的天人合一境界,稱之為體道合真。

    現代科學對於宏觀的宇宙和微觀的基本粒子都有了較明確的認識,而對於宇宙的虛無空靈狀態,對於人本身,人的大腦及其精神活動,對於生命和心靈的本質卻知之甚少。許多生命現象和心靈活動的效應上個世紀在科學界引起一次次爭議,當代科學在這個同宗教交叉的領域還被一片烏雲籠罩著。內丹學的研究是打開宇宙虛無世界,打開人體生命和心靈之秘的鑰匙,內丹之謎的揭開必將給現代宇宙學、生理心理學、心身醫學、腦科學特別是認知科學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我相信,內丹學的西傳必將引起一些宇宙學家、醫學家、心理學家、腦科學家的注意,從而調動東西方學者的智慧共同攻開人體生命科學前沿的堡壘,為全人類造福。

         總之,道學文化包括究天人之際的自然學說,察古今之變的歷史學說,窮性命之源的生命學說,集中了自然、社會和人體生命的智慧,必將給21世紀的人類帶來希望。新道學是革新的文化,前進的文化,通向未來的文化,世界大同的文化。新道學文化不僅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東方的,更是屬於全世界的。

注:

①錢學敏:錢學森的哲學探索,《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錢學森教授認為世界社會化是繼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之後的一種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它將為大同世界奠定物質、精神、文化基礎,從而叩開共產主義的大門。

②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出版社198712月出版。據紐約1958年版本譯出。

③胡孚琛:道家、道教緣起說,載《哲學研究》1991年第4期。

④《魯迅全集》第九卷,第28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

⑤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第178頁,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⑥《哥德對話錄》,愛克爾曼著,周學普譯,商務印書館1937年出版。

Chares Snow,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59.

⑧董光璧:《當代新道家》,第4頁。華夏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⑨《朱子語類》卷七。

⑩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月出版。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12 13 15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6月出版。

14〔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8月出版,據圖賓根摩爾出版社1978年版本譯出。

16〔美〕撒母耳·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刊於美國《外交》1993年夏季號。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紀》199310月以《文明的衝突?》為題,譯載此文。亨廷頓斷言新世界的衝突根源,將不再側重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文化將是截然分隔人類引起衝突的主要根源

17 我曾推導出信息量I、可用能E和絕對溫度T的關係式:E=HIT。當信息量的單位取比特,H=0975×10-16爾格0K-1,為玻爾茲曼常數Kln2之積。上式的物理意義是:熱力學系統儲存的信息量I和該系統的可用能E成正比,和其絕對溫度T成反比。結合熱力學第一定律,我們還可以得到下面的關係式:U=HIT+JTSU為整個系統的內能,J為熱功當量,S為系統的熱熵,JTS也叫束縛能。上式說明,在孤立系統的內能不變時,要增加能量的資訊儲存,就需要做功以減少系統的熵,使其可用能增加。反之,當系統的熵增加時,可用能就減少。由此看來熵不但是熱分子混亂程度的標誌,而且是能的不可用程度的量度。反之,資訊則是系統結構的有序性或能量的有序性及可用程度的量度。這樣,我們就可彌補原來能量只從量上量度的缺陷,給出能量從質上比較的標準。另外,人們知道,愛因斯坦也早已推出著名的物質、能量之關係式(E=mc2)。

18 在現代科學中,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海森堡和薛定諤的量子力學,時間的方向都是可逆的,只有熱力學第二定律(玻爾茲曼的熵定律)是有時間箭頭的。本文關於資訊與可用能之間的關係式,就是從玻爾茲曼關於熵的定律入手匯出的。至於時間迴圈的思想,古希臘的斯多葛(Stoics)學派也曾有過,本世紀初數學家龐加萊(H.Poincar¨)也提出了循環論的定理。另外,愛因斯坦也發現時空是密切相關的。與道學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時間和空間,時間的不可逆性和循環論,是互不相容的觀念。

19 陸九淵:《諡議》,載《陸九淵集》第33卷,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

20 歌德:《西東合集》,Jnsel出版社1819年出版。

21 胡孚琛:道教醫學和內丹學的人體觀探索,載《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回到目錄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