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35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家思想與現代人生
作者是 陳鼓應教授   

 

道家思想與現代人生

 

日期:2002-06-07
國際道家學術研究會榮譽理事長
 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 陳鼓應 教授
中興大學「通識講座」


 

 

    上『老、莊』,要保持輕鬆心情,此課主要希望能增進大家對老、莊的興趣。一個『大』字便是今日最重要的主題。我們先來看一段投影片::


逍遙遊」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說明:呈現於讀者的是何其雄偉的氣勢!其中的含意有五:1浪漫主義的文風、2「大」是一篇之綱、3開創出一個不凡的主、客觀條件(勢態)、4「化」、5積厚之功。


以下分成5段,短長隨興,靈活解釋,隨時點出它們對現代人生的可能啟迪,盼你們喜歡:


道家分三派,『老子』是老聃寫的,『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周學派寫的,外、雜篇有些相當深刻,我不贊成重內篇而輕外、雜篇的習見。百家爭鳴產生於齊國稷下學宮,老子思想入齊,曾被依托於黃帝之言,此「黃老之學」為道家第三個派別。三派中,個人最喜歡『莊子』,尤喜其開闊的精神空間,它藉著鳥獸蟲魚、自然神祇講哲理故事,謂「寓言」。

 

 

1、「大」是一篇之綱


比如上述一段講的是:潛伏海底、深蓄厚養的「鯤」魚,因為積厚之功,變形為展翅高飛的「鵬」鳥。很像『周易 乾卦』的爻辭,由潛龍勿用、見(現)龍在田,進而飛龍在天。默默地積蓄潛能,才能有朝一日展現卓越的風姿,大放光芒與熱力。積厚之功是極「大」的:「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有一年,我爬武當山,上山五小時,下山四小時,親身體會老子這句話。青年人豈不大大地從「積厚之功」中獲得啟發!


莊子集合崑崙、蓬萊神話體系,以浪漫主義的文風、-奔放的言語、瑰麗的想像、誇飾的方法表現理想主義的憧憬。譬如:「入水不濕,蹈火不熱」,這與「白髮三千丈」(李白)一樣都是誇飾。莊子作品的藝術性極高,形成家喻戶曉、琅琅上口的成語典,如:鼓盆而歌、運斤成風(註)、庖丁解牛﹍等,大約你們都熟悉它了,後面再講這些典故的意義,現在,我順「大」這個主題首先就來講「秋水」篇吧。(註:「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者斫(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徐無鬼篇)77字的極短篇傑作!)


甲、「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水旁)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墟也;夏蟲不可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涘崖,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語以大理矣。﹍。
是「秋水」篇河伯和海若第一次,關鍵命題為:「不敢以此自多」。


乙、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智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古,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惑,知始終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之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以上自望洋興嘆、見笑大方、井底之蛙、不敢以此自多、到「毫末非最小,天下非至大」﹍,是「秋水」篇河伯和海若第二次的對談,所談為:客觀世界具有複雜性、多變性、繁多性,故沒有確切性的知識。


丙、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者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者,不其精粗焉。﹍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此為第三次對話,講人類主體認知的有限性,「不期於大小、精粗」。


丁、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 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相無,則功分定矣﹍汝何知貴賤之門、大小之家?


這是河伯和北海若第四次的對談。萬物是不能比較的,大小、貴賤的世俗評價比較是沒有確定意義的。「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說的是:流行的時尚,衣服設計的模樣、顏色都是別人替你作決定的,黃色、紅色、紫色、綠色輪流流行,哪有什麼顏色一定比別種顏色更美?「以物(人)觀之,自貴而相賤」更道出每個人的「自我中心主義」。本段要打破人的自我中心,學習欣賞別人的愛好,從相互尊重中相互提升。

 

「大」的另一有趣故事為:任公子釣大魚,以50頭牛為餌、1年不得魚,一朝得魚,因其碩大無朋,自浙江到廣西,千萬人食之。「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鉤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鶩,揚而奮鬢,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外物篇)這對青年人的啟示是:開拓、闊大你的心胸(莊子),闊大、恢弘你的氣派(孟子),救濟流行的「軟趴趴」(台語)。

 

 

2、心智專一:「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司馬談論道家要旨)「巧專」、「凝神」尤為訣竅。


巧專,如「因其固然」的故事:「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受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足旁),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探戈舞),乃中經首之會(交響樂)。」(莊子養生主)「人間世」緊接「養生主」之後出現,暗示的是:人事之繁複、艱難恰像牛身骨節之繁複、艱難,若要「游刃有餘」、「躊躇滿志」,必須技巧純熟、一層層過關。「藏刀」譬喻處世要內斂、涵藏。從「巧專」到「凝神」過程,同時也談的是文學、藝術的創作技巧,由主客對立到理解、到交互融合、到從主體表現。

 

 

3、「遊」:


「遊」是莊子思想重點之一,『呂氏春秋不二』:「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子貴兼,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楊生(楊朱)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以一個字代表一個人的思想,依我看,「莊子貴遊(游)」,一個「遊」字的智慧就有說不盡的豐富!以四個例子為證:


(1)例:裸身畫者:宋國國君親自招考畫師,他選擇一名「解衣般礡(裸身)」,放棄正襟危坐的其他人。「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覃( 部)覃( 部)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礡,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田子方篇


(2)例:外重內拙:「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衿,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達生篇)藝術修養使人心情嫻靜。今日青年人須作「靜」、「定」功夫。


(3)例:痀僂承蜩:「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即蟬),猶掇之也。仲尼曰:『有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丸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丸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厭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蟬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蟬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為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達生篇)意思是:技進於道,有個過程,一個人的心境、形體、技術專精,鎮定如「槁木之枝」(註)「不以萬物易蟬之翼。﹍孔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凝神」的智慧若此!莊子以「本」、「宗」、「根」譬喻我們生命的主幹,至於與之衝突的別的嗜好必須捨棄,齊克果Kierkegaard)也重視這點。(註:-大陸文革時期批『莊』,誤解「槁木」為木頭人,可笑。)


(4)例:大馬捶鉤:「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馬曰:『子巧歟?有道歟?』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知北遊)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技藝品上了。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秋水篇):


此一命題含有破除自我中心的意思。尼采Nietzsche)肯定人間世,重視世界的意義(meaning of the world),說:「要發揮無限的潛力(power will),不停地提昇自己」。這與莊子「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相似。今日社會除了個人自我中心外,不無族群自我中心的意識,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還不都一樣該被尊重?莊子認為,哪一個是最適切的居所、最可口的美味、最美的生命呢?人類本身已無標準,更何況人類與猿猴、魚類、麋鹿都有不同標準呢?人以為美的毛嬙(趙)、麗姬(晉)嚇跑了麋鹿而「沈魚落雁」!請大家來參考「齊物論」篇一段話:「嚙缺問乎王倪曰:『自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連說三次,「一問三不知」典出於此)雖然,嘗試言之。﹍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蝤(魚部)然呼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緧(魚部)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

 

 

5、從著名典故看莊子思想與現代人生:


甲、魯侯養鳥、混沌之死、「意有所至,愛有所亡」三典故: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夫以鳥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於實,又設於適,是之為調達而福持。」(至樂篇


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為了報答中央之帝的善待,為其鑿七竅,一天鑿一竅,到了第七天混沌就死了。在這則故事裡,混沌喻真樸心善的人民,南海、北海喻知恩報恩,一心想有所作為的統治者。雖然兩帝的本意是好的,但因今日設一法、明日行一政(「日鑿一竅」),繁複的政舉屢屢至民於死地(「七日而混沌死」)。(應帝王)這一告誡,莊子在「人間世」、「至樂」篇裡反覆提出。「人間世」裡講一個愛馬人的故事:愛馬人「以筐承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即:一次見蚊虻附在馬身上,便初期不意撲打蚊虻,那匹馬受驚咬斷口勒,毀壞頭上胸上的落轡。﹍愛得越深,害得亦越深。(陳鼓應先生,『老莊新解』,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2,p.211)

 


乙、「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得心應手」,「意之所隨,不可言傳」典故: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邪?﹍聖人之言邪?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以臣之事觀之。斲輪,﹍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宜夫!』(天道篇


 

丙、「得兔忘蹄,得魚忘筌,得意忘言」典故:


「遊心」,spiritual freedom,是心靈尋求自由的表現,也是藝術人格的流露,所以青年人需要培養審美態度以「遊世」。「忘」也是一個境界,能使你投入仁義行事而不覺得勉強,「商太宰蕩問仁於莊子,莊子曰:﹍至仁尚已,孝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我難。」」(天運篇)列出敬孝、愛孝、忘親、使親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忘我六層,「忘」的意思是安適、舒適,其四個「忘」的層次是指「能獨立而勿需牽掛」,例如說:在家庭關係上,讓父母對子女不牽掛是最難的;在個人與社群(特定的是與君主的)關係上,讓天下人對我不操心而得安適也是最難的。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