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43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唯道論的創立
作者是 宮哲兵教授   

 

唯道論的創立

 

 

 

 

 

 

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

宗教研究所副所長

哲兵教授

 

 

 

 

 

內容提要: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各種學派的道論。只有在老子的道論體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老子的道超越了天、上帝等一切權威。老子曾在多處直接使用了唯道的概念,因此將老子的道論稱之為唯道論,是以老子自己為根據的。唯道論的基本觀點是:萬有唯道所生,萬有唯道所成,道在萬有之中,萬有唯道所主。唯道論的理論突破是:突破天、帝信仰,創新為泛神論;突破泛道德主義,創新為自然主義;突破人道的視野,創新出宇宙生成論;突破務實的文化精神,創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陳鼓應先生提出,“中國哲學史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筆者認為,唯道論就是中國哲學史的主幹。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學概念,老子的哲學理論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過去幾十年,哲學界長期爭論老子的道是物質還是精神?老子哲學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其實老子的道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是什麼呢?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學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是什麼呢?是“唯道是從”的唯道論。過去已有一些學者將老子哲學概括為唯道論,如許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書中稱道家的理論為唯道論。(1)但這些學者對於什麼是唯道論?未加以論證與展開。筆者在本文中將對先秦道論的興起、老子唯道論的創立、唯道論的基本觀點、唯道論的理論淵源等等,給予比較系統的論述。

 

 

一、道的淵源

 

1、金文中的道

 

  到目前為止,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道字。由於甲骨文並沒有全部破譯,所以我們現在還不能說甲骨文中沒有道字。沒有道字,那麼在甲骨文中,道路的意思是怎麼表達的呢?有人考證,道路用途字來表達。甲骨文中有途字,見於《殷虛書契前編》與《殷虛書契乙編》等。途有道途與屠殺兩種意義,其中道途為本義,屠殺為引伸義。

 

 

  金文中已確認有道字,而且不止一處。西周時的銅器上的銘文有道字,《貉子卣》上的道字,由行與首兩個部件組成。《散盤》上的道字,由行、首、止三個部件組成。春秋戰國時的器物銘文上也有道字,見於《曾伯簠》、《侯馬盟書》等。這兩處金文道字的形體看上去與西周的相似,大概就是從西周金文道字沿襲下來的。金文中的道字,一般是道路的意思。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道的解釋是:“從行從首,一達謂之道。”按一定方向去到達的就是道路。

 

 

 

2、古文獻中的道

 

  “十三經”是中國先秦十三部儒家經典著作,包括《易經》、《詩經》《書經》《左傳》《國語》等戰國以前的古文獻,是研究先秦文化的重要資料。在十三經中,道字為句首的有86處,道的含義多種多樣。一是指道路。如《易經》:“履道坦坦。”《詩經》:“道阻且長”。二是指談說。《國語•晉語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順。”三是指某種主張。《論語•憲問》:“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四是指倫理。如《禮記》:“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五指道義。如《谷梁傳》:“道義不外公也。”六指治理。如《周禮》:“道國之政事。” 七是指引導。《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2)還有其他的含義,不一一舉例。

 

 

  古文獻上記錄了一些隱士,如《論語》中諷刺、嘲笑孔子的長沮、桀溺、石門晨門、接輿等“楚狂”,又如被孔子稱讚的蘧伯玉、虞仲、夷逸等“逸民”。這些隱士“以道抑尊”,“以德抗權”,屬於早期道家,或與早期道家關係密切。這些人大多精通天道——天文天象之理,也精通人道——經邦治國之術,但與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論語•微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些隱士以道為他們的政治理想,道是公道、道義的意思。老子也是隱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隱君子也。”老子著《道德經》,其思想肯定受到過這些隱士的影響。(3)

 

 

 

3、道:道路與行路

 

  道有行路、運行的意思。《釋名•釋道》:“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行路之謂道。《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說:“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也就是行路,引申為運行。現在研究道的學者,多將道的原始含義僅作為名詞——“道路”理解。根據以上資料,道的原始含義還可以作動詞來理解——行路或運行。“十三經”中以道路為句首的有四處:《禮記》:“道路不通”,又“道路男子由右”,《周禮》:“道路用旌節”,《左傳:》:“道路無雍”。《國語》中有道、路連用多處。如《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語中》:“道路若塞。”《晉語四》:“今子於了圉,道路之人也。”。(4)這裏面有一些道是動詞,即“蹈”“行”義。“道路以目”,即行路以目,或行道以目。

 

 

  這裏特別指出道的原始含義有名詞與動詞之分,是為了說明道在成為哲學概念以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思索它的涵義。如果我們僅僅把道作為名詞理解,我們就只會問:是什麼?如果我們還把道作為動詞理解,那麼就還會問一個問題:怎樣運行?前者主要是一個靜態宇宙觀的問題,後者主要是一個動態宇宙觀的問題。正是後面一個問題,是道家哲學始終不變的主題,也是中國哲學的特點。

 

 

 

4、道路神

 

 

  在中國歷史悠久的道教中,道就是神,道神合一。很少有學者注意到,道在春秋時期已具有神性,它是無人格的道路神。《禮記•曾子問》:“道而出。”孫希旦先生集釋:“道,祭行道之神於國城之外也。”非常難得的是,孫先生還具體記錄了古代祭道路神的儀式:“其禮,以菩棘柏為神主,對土為軷 壇,厚二寸,廣五尺,輪四尺,既祭,以車轢之,喻行道時無險難也。”

 

 

  《左傳•昭公七年》:“夢襄公祖。”注:“祖,祭道神。”疏:“祖與道為一,知‘道’是祭道神也。”道是道路之神,祖也是道路之神。黃帝之妃嫘祖,一度成為道路之神的人格形象,被祀為道神或祖神。《宋書•禮志》注引崔實《四民月令》:“(嫘)祖,道神也。黃帝之妃嫘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雲笈七簽》卷100《軒轅本紀》:“(黃)帝周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這是嫘祖的第一次被神化,沒有定型。嫘祖第二次被神化為蠶神,經歷漫長的封建社會,一直持續到今天。(5)

 

 

 

二、道論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諸子百家的學術繁榮局面。道成為諸子百家都頻繁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圍繞著道,形成了各種學派的道論。比較重要的有儒家的道論、道家的道論、《易傳》的道論、法家的道論、兵家的道論、墨家的道論等。

 

 

 

1、孔子的道論

 

  儒家的道論,由孔子所開創。孔子非常推崇道,《論語》中道字出現大約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現的60餘次還要多。他說:“朝聞道,夕可死矣。”(《裏仁》)把道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他自稱“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遊於藝。”(《述而》)立志於弘道是最重要的。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道因人的弘揚而彰顯。孔子道論的主要內容是仁,他把道分為仁與不仁兩個方面,主張仁道而反對不仁之道。孟子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孟子•離婁上》)仁的核心是愛人,故道表現為愛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裏仁》)他的弟子曾參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道論的特點之一是,道不是本體意義上的,而是在政治倫理意義上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特點之二是,道在孔子的理論體系中並不是最高概念,那麼最高概念是什麼呢?天或天命。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又說:“五十而知天命。”(《為政》)在孔子心目中,天或天命是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者。

 

 

 

2、《易傳》的道論

 

 

  《易傳》是對《易經》的注釋與闡發,《易經》中有一些道的概念,《易傳》有豐富的道論思想。《易經》:“複自道”,“履道坦坦”,“有孚在道”,“反復其道”,幾處道字,皆指道路。道在《易傳》中出現大約100次,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易傳》的道論,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它包括的內容,主要有太極之道、陰陽之道、形上之道、三材之道等。《易傳•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中國哲學史上一種重要的宇宙生成模式。宋代周敦頤在太極之道的基礎上形成了《太極圖》宇宙生成模式,成為宋明理學的宇宙觀。《易傳•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學說是道的重要內容。陰陽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基本的一對概念,表達宇宙間剛柔相濟、相反相成的兩種力量。陰陽之道在《易傳》中得到比較系統的論述,故《莊子•天下》說:“《易》以道陰陽。” 

 

  

   《易傳•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對道的一種很好的說明,道與器物不同,道是形而上的,它具有本根的性質。《易傳•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裏提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三材之道,尤其對道教的影響很大。《易傳》的道論與老子、莊子的道論也有相異之處。道在《易傳》中並非最高哲學範疇,與它同樣重要的範疇還有天、太極、易等。在有的地方,易比道是更根本更高的範疇。

 

 

 

3、法家、兵家、墨家的道論

 

 

  法家的前期人物有申不害、慎到、商鞅等,提出了因天道而任法的思想。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深受老子道論的影響,他在《解老》一文中將道理解為自然界的總規律,又提出一個新概念——理,表示萬事萬物的特殊規律。他說:“道者萬物這所以然也,萬理之稽也”(《韓非子•解老》)韓非道論的主要內容是因道全法的思想,道為法之根,法因道而設。他說:“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韓非的道論與孔子不同,兼言天道與人道,更接近道家。但他與老子的道論也不同,一是老子重天道,韓非重人道,而人道就是法。二是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產生者,而韓非的道是宇宙的規律,法的規律,後世出現了法律這一概念。

 

 

  兵家有自己的道論,稱為兵道。孫武是春秋末期的兵家代表人物,《孫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作。孫子認為,道為“安國全軍之道”,是治軍用兵的原則。在治軍方面,他提出以道為首的五事原則:“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兵法•計篇》)在用兵方面,他總結出勝敗之道的原則:“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地形》)對於戰爭的一般規律,他有所總結:“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兵者,詭道也。”(《計篇》)孫子的道論是有系統的,但僅限於人道中的兵道,缺少系統的天道思想。

 

 

  墨家在先秦百家中與儒家、道家的地位相當,但在道論方面不夠系統,也不夠形而上。墨子是墨家創始人,他的理論體系中,最高的概念是天志,而不是道,或者說他的天志相當於老子道的地位。他的整個理論體系是以天志為中心設立的,天志即天的意志,或有意志的上帝。《墨子》一書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大體上都屬於人道範圍。有的具體,如“舟車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抽象,如“有與無之道”;有的涉及政治,如“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倫理,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這些人類社會的規範,都來自於天志與上帝,都服從於天志與上帝。

 

 

 

三、唯道論的創立

 

 

1、道唯一,道最高

 

 

  諸子百家紛紛創立各自的道論,各種道論互相爭鳴又互相吸收,導致道論的豐富與發展。先秦道家的創始者、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他創立了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道論。他的道論在當時無疑是最成熟而且影響最大的,否則為什麼各家都有道論,而以道命名的道家只是落到了老子創立的這一學派的頭上。老子道論與其他各家的道論有什麼區別呢?一個顯著的區別是,老子道論體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

 

 

  有的學派也將道作為最高的範疇,但道只局限於人道或人道的某個層面。如兵家之道局限於軍事戰爭層面,法家之道主要運用於政治、法律層面,而老子的道包括人道、天道、一切層面之道。有的學派也將道作為最高的範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最高範疇。如《易傳》中,易、太極都是與道一樣的最高範疇。在老子的理論體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甚至於其他學派中常常使用的天道、地道、人道、君子之道、用兵之道等,老子認為它們都是“可道”之道,不是自己創立的唯一的最高的“常道”之道。所以《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見,老子的道論與他同時代的其他道論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所以他的道論可以說是唯道論。

 

 

 

2、道高於天,道先於帝

 

 

  在諸子百家的時代,道家並不是影響最大的學派。影響最大的學派是儒家與墨家,史稱儒墨為顯學。儒墨顯學的最高範疇是天,又稱天命、帝、上帝。天是墨子學說中的最高範疇,墨子對天有著無限的崇拜與信仰。李紹昆先生說:“墨子所謂天,是指主宰天地萬物的最高神明。”(9)李震先生認為墨子天的本質是:天是唯一的,天是全知全能的,天是至高貴者,天為超越宇宙萬有的賞罰者。(10)天也是孔子學說中的最高範疇,孔子對天有著無限的敬畏與無奈。相比墨子所信仰的人格之天、意志之天,孔子所敬畏的是主宰之天、命運之天。老子學說的最大貢獻,也是最大特點,是用最高範疇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運之天。老子認為天沒有意志與仁愛,讓萬物自生自滅。《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認為天是與地相對的天空,是自然之天。《老子•23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一書中,反復說明的一個主題,是道高於天。《老子•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宇宙四大之中,道最大,是大中之大。老子為最高範疇道起名字的時候,按古代習慣,是有名有字,名為大,字為道。《老子•25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對於上帝的權威,老子也是否定的,認為道先於上帝,《老子•4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的道具有很大權威,超越了天、上帝等一切權威,所以他的道論可以說是唯道論。

 

 

 

3、老子提出了唯道的概念

 

 

  “唯道”這個概念不是我們創造的,而是老子自己的概念。《老子•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老子》又稱《道德經》,可見道與德都是老子學說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呢?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認識德與道的關係,德必須從屬於道,道是唯一的,最高的;二是在實踐行為中,德絕對服從道,德被道主宰。《老子•41章 》:“夫唯道,善貸且成。”帛書乙本作“善始且善成。”這裏是強調道的唯一性,唯有道能夠使萬事萬物善始善終。《老子•77章》:“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朱謙之案:傅本作“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惟道者乎”。誰能把自己多餘的財物奉獻給窮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有道的人。《老子•67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老子曾將道“強命之曰大”,故“唯大”似可理解為唯道。老子在以上這些地方都強調了道的唯一性,至高性。他在兩處直接使用了唯道的概念,還有兩處雖未直接使用唯道的概念,但有明顯的唯道觀念。我們將老子的道論稱之為唯道論,是以老子自己為根據的。

 

 

 

4、唯道之道是什麼

 

 

  唯道之道,不是可道之道,而是常道。可道之道是老子之前人們經常談到的道,如《老子•9章》的“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77章》的“人之道”,《老子•81章》的“聖人之道”等。常道在《老子•25章》中講得很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誰之子,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當今許多學者對老子的道提出瞭解釋,筆者比較欣賞的是道教界前輩任法融道長對道的理解。任道長說:“道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11)

 

 

  筆者嘗試一種多學科立體透視的方法,探索道的奧秘。從哲學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道與始基、本原是比較接近的概念。從科學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從無生有的創造過程,道與宇宙總能量是比較接近的概念。從宗教學上看,道是泛神論的自然性的神,在修行層面,道與氣(神秘的活力或泛生命力)是比較接近的概念。從文化學上看,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道與邏各斯是比較接近的概念。(12)

 

 

 

四、唯道論的基本觀點

 

 

1、萬有唯道所生

 

 

  西方科學是一種構成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萬物由原子或基本粒子所構成。中國哲學是一種生成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萬物皆由一種無形的存在者所生。這種無形的存在者,有些人認為是天,有些人認為是氣,而老子認為是道。萬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來的,後來成為中國哲學最占統治地位的理論。《老子•42 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不僅說明萬物唯道所生,還說明瞭道生萬物的過程。萬有是比萬物更廣泛的存在者,如倫理、規律等。《老子•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裏隱含著人之倫理均源於道的意思。《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就是規律,表現在不同領域,老子稱為“天之道”“人之道”“聖人之道”“長生久視之道”等。這一類的道不是常道,而源于常道,由常道所生,常道即老子之道。

 

 

 

2、萬有唯道所成

 

 

  萬有唯道所成,是說任何一種存在者,它的本性,或它的特性,來源於道,由道所成就。假定沒有道的成就,它將失去它的本性或特性。《老子•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將恐蹶。”據高亨考證:“一者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神靈、河谷、君王的統治,都是因為有道而得以存在,得以保持它們的特性。一旦沒有了道,天地萬物將不能存在,甚至連宗教之神靈、政治之統治也無法維持。老子將道稱為一,是因為道是天下唯一的,舉世無雙的,道有創生萬有之功,成就萬有之德。

 

 

 

3、道在萬有之中

 

 

  當道創生出宇宙萬有,又成就了宇宙萬有之後,道與宇宙萬有的關係是如何呢?道在萬有之中,成為萬有的本質,成為萬有的活力。《老子•28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老子有時用樸表示道,道散寓於萬有器物之中。寓於萬有器物之中的道稱為德,“常德乃足”是活力充沛的意思。莊子與東郭子有一段對話,說明萬物皆有道,道在萬物中。《莊子•知北遊》:東郭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稗稊。”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這段話是說,不論動物、植物、無生命的器物,也不論貴賤,莫不有道寓於其中。      

 

 

 

4、萬有唯道所主

 

 

  宇宙本原的問題是萬有由誰所生,宇宙本體的問題是萬有由誰所主。道既是萬有之創生者,也是萬有之主宰者。《老子•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是萬有的宗主。《老子•32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37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樸就是道,道能夠讓天下歸順,讓萬物服從。

 

 

  道對萬有的主宰是非常特別的方式,這種主宰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自然的。《老子•51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對萬有的主宰是間接的,創生以後就由德去培養和支配萬有。《老子•51章》:“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對萬有的主宰是無為的,無欲的,它不自以為主宰而成其為主宰,它不自以為偉大而成其為偉大。《老子•34章》:“大道  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以上只是老子唯道論在哲學上的基本觀點,遠遠不能概括唯道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豐富內容。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唯道論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理論形態與哲學體系。

 

 

 

五、唯道論的理論突破

 

 

1、突破天、帝信仰,創新為泛神論

 

 

  中國古代宗教始于商代,商代宗教的核心是對帝的崇拜。商代統治者把帝看成是天上與人間、自然與社會的最高主宰。不僅天體運行、颳風下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現像是帝的意志體現,社會的興衰、戰爭的勝敗、國君的權力也都是帝決定的。甲骨文中留下許多有關帝的記載。如《蔔辭通纂•第364片》:“帝隹(唯)癸其雨。”(帝令癸這一天下雨。)《蔔辭通纂•第373片》:“王封邑,帝若。”(國王建都城,帝答應了。)周人滅商之後,普遍認為是天幫助周文王奪取了天下。《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周人以天崇拜補充了帝崇拜,形成了以天、帝信仰為內容的天命論。春秋時期,由於社會變革與科學進步,重民重人的思潮興起,天、帝信仰受到普遍地懷疑。如隨國大夫季梁認為:“民為神之主。” 史囂提出:“天依人而行。”天、帝、神並沒有被否定,只是依人而行事,被民所主宰,具有了泛神論的萌芽。

 

 

  歐洲近代哲學家斯賓諾莎說:“上帝就是自然。”認為神在萬物之中,沒有超自然的人格神主宰自然,他的哲學被稱為泛神論。老子認為,道就是自然,近似於泛神論。他不否定天,但在道的面前,天失去了神性,天就是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不否認帝,但道比帝更重要,道先於帝,《老子•4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他不否定鬼神,但在道的面前,鬼神失去了神性,對人不起作用:“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道在春秋時期已具有泛神性,它是無人格的道路神。在老子《道德經》中,道也是有神性的。《老子•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穀神即是道,它具有“永生”的神性。《老子•39章》:“神得一以靈”,“神無以靈,將恐歇。”一就是道,它具有“靈”的神性。但是道的神性沒有人格化,不是上帝,道的神性就是自然性。《老子•51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64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泛神論的神就是自然,對事物不直接加以主宰,道也是這樣。《老子•34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先生引用了老子這幾句話以後說:“這無疑是自然主義的泛神論。”(13)

 

 

 

2、突破泛道德主義,創新為自然主義

 

 

  西周是一個典型的宗法社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進行國家統治。周王是行政上的最高統治者,又是周姓血緣家族的族長。他分封的諸侯都是他的家族內的親屬,政治統治又是家族統治。與這種家族政治與宗法社會相適應,文化上必然是倫理至上的觀念,“以德配天”是西周最重要的理論。孔子以繼承西周文化為己任,高揚仁義禮智,將倫理至上的觀念發展為泛道德主義,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主要特點之一。泛道德主義並不只是對道德的肯定與重視,而是道德的氾濫與專制,以道德為唯一的價值,以道德來衡量一切,使哲學、科學、商業統統受到壓抑。

 

 

  老子非常尖銳地批判倫理至上的觀念,突破了泛道德主義的厚重傳統。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與禮,他說:“克已複禮為仁。”老子主張“絕仁棄義”,批判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提倡學禮,他說:“不學禮,無以立。”老子反對學禮,認為“絕學無憂。”孔子崇尚西周“先王之道”,道是封建禮制與人倫規範。老子的道是比封建禮制、人倫規範更根本的自然原則。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泛道德主義扼殺了人的本性,消解了人的創造性,人成為僵化倫理的奴隸。只有道可以幫助人回到自己的本性——自然。泛道德主義導致道德虛偽與假仁假義,失去了人道、愛與憐憫,發展出了魯迅所謂的“吃人的禮教”。只有道崇尚素樸無華,真實無偽,使社會回到自然狀態。

 

 

  西方多次出現自然主義思潮。有古希臘亞裏斯多德的自然主義,反對用非自然的力量解釋自然現象。有歐洲19世紀下半葉的文學自然主義,主張科學地、真實地、客觀地描寫生活。有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自然主義哲學,提倡以自然本身來說明自然,重視經驗與科學知識。還有西方20世紀回到自然的生活運動,近年來席捲全球的保護自然生態的環保運動等。在這些自然主義的思潮與運動中,可以找到與老子自然思想非常接近的內容。中國從古到今也有著自然主義的傳統,如魏晉玄學家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老子是中國自然主義的創始人,他對西方的自然主義思潮與運動,也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3、突破人道的視野,創新出宇宙生成論

 

 

  西方現代學人雅斯伯思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認為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時期,中國、印度、阿拉伯、希臘等各種文明大致同時發生了,成為人類歷史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他說:“在中國,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躍。”另一學人帕森斯認為,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希臘、以色列、印度、中國四大文明國家,大致同時經歷了“哲學的突破”。在中國,實現哲學的突破的是老子代表的道家,而不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黑格爾認為,孔子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但老子“卻說到了某種普遍的東西,也有點像我們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14)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文化突破的時代。例如孔子在教育方面突破了官學,開創了私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法家突破了貴族特權制的傳統,鄧析作《竹刑》,李悝編《法經》,子產將刑法鑄於鼎上公佈於市,開創了以法治國的局面。老子在哲學方面實現了突破,創立了唯道論。老子之前,道已經成為諸子百家頻繁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而且越來越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如天道、地道的概念比較流行,越國範蠡說:“天道盈而不溢”,“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15)兵家孫子講“用兵之道”,“地之道”。但是,各學派的道論很難超出人道的視野,大家所爭論的歸根到底都是人倫與政治問題。所謂天道、地道最後也歸結為人道。正如子產所言:“天道遠,人道邇。”(16)

 

 

  只有老子的道突破了人倫、政治的視野,創立了宇宙生成論。道生宇宙萬有,無生有,不論從普遍性看,還是從抽象性看,或者從形上形下看,老子的道都已達到哲學的高度。道不是任何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切事物的統一性基礎。道不是任何具體時空的天道、地道、人道,而是最普遍的道。道就是生生不息地創生與發展,生是《老子》書中使用很多也很重要的概念,生成論是中國哲學突破時的特點,它與西方哲學突破時的特點——構成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突破務實的文化精神,創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

 

 

  中國社會的主體是農民,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農耕生活,導致了中華民族“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的文化精神。儒家是務實精神的典型代表,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他的弟子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17)老子、莊子是楚人,浪漫主義的楚文化塑造出老子、莊子的超越精神,突破了由周人沿襲于中原的務實精神。梁啟超曾分析過老莊學派與孔孟學派的區別:老莊崇虛想、主無為、貴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實際、主力行、貴人事、明政法、重階級、重經驗等(18)很明顯,前者是超越的文化精神,後者是務實的文化精神。

 

 

  孔子的視野局限於人倫的仁義禮智、社會的修齊治平,屬於積極入世的“游方之內者”。老子超越于等級名分之上,視功名如糞土,視帝王如秕糠,是隱居山林的“游方之外者”。老子因超越精神而能將視野廣及宇宙,發現宇宙的總動力——道。因超越精神而能發現人與天、地、道同大,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道家的超越精神昇華出老子的社會平等理想以及莊子的個人自由追求,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如果說孔子的務實精神奠定了中國政治、社會、倫理的基礎,那麼老子的超越精神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特質與風格。

 

 

  唯道論的理論突破是全方位而多領域的,並不限於以上四個方面。但僅從以上四個方面,就可以看出唯道論的豐富內容,以及唯道論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與巨大貢獻。

 

 

 

*                      *                      *                       *

  自從老子創立唯道論以後,唯道論遂成為道家、道教的主要哲學形態。從戰國時代莊子的“惟道集虛”(19)之說,到20世紀新道家金嶽霖的《論道》(20)之作,唯道論不僅僅源遠流長,而且推陳出新,理論形態不斷更新。例如秦漢之際的黃老學、魏晉時期的玄學、隋唐時期的重玄學、當代的新道學等等。陳鼓應先生說:“中國哲學史實際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為主幹,道、儒、墨、法諸家互補發展的歷史。”(21)筆者十分贊成,並且還認為,道就是中國哲學史的主題,唯道論就是中國哲學史的主幹。儒、墨、法諸家都對唯道論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如法家韓非最早寫《解老》《喻老》,開中國歷代注解《老子》的先河。又如宋明程朱理學以及當代新儒家的道論,在政治倫理層面繼承了傳統儒家的理論與範疇,而在哲學思辨層面則與傳統道家的理論與範疇關係密切,從儒家的角度豐富了唯道論的內容。

 

 

 

注釋:

 

(1)許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書中說“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經立了多門底道說,其
中最重要而與道教有關係底是倡唯道論底道家。”另有一些學者也使用過唯道論的概念,如林清泉《太極之光》:“太極之道-------唯道論-------老子論道德。” 周力行:《唯道論》,孔孟月刊 第20卷7期 ,1982。

 

(2)(4)葉紹均編《十三經索引》第827--828頁,中華書局,1983年。

 

(3)肖箑父先生對這一問題有精闢的論述,見《吹沙集》第143頁,巴蜀書社,1991年。

 

(5)宮哲兵、周冶陶“嫘祖信仰與蠶神崇拜”,《炎帝神農與民族精神》第175頁,東方紅出版社,2002年。

 

(9)轉引李震《人與上帝》第109頁,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李震《人與上帝》第109頁,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11)任法融《道德經釋義》第2頁,三秦出版社1990年。

 

(12)宮哲兵“唯道論”,武漢大學海峽兩岸首屆當代道家研討會論文, 2004年。

 

(13)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第46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第127-128頁。

 

(15)《國語•越語》。

 

(16)《左傳•昭公十八年》。

 

(17)《論語•公冶長》。

 

(18)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全集》第19冊。

 

(19)《莊子•人間世篇》


(20)金嶽霖《論道》商務印書館,1987年。

 

(21)陳鼓應《老莊新論》第32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