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道教對中國傳統科技的貢獻
四川大學宗教所名譽所長
卿希泰教授
道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而道教科技則是道教文化中最珍貴的內容,在中國科技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傳統科技有過重大貢獻, 李約瑟 博士曾經指出:“道家(1)哲學雖然含有政治集體主義、宗教神秘主義以及個人修煉成仙的各種因素,但它卻發展了科學態度的許多最重要的特點,因而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據他們的原理而行動,由此之故,東亞的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和藥物學都起源於道家,他們同希臘的前蘇格拉底的和伊壁鴻魯派的科學哲學家有根多相似之處。……道家深刻地意識到變化和轉化的普遍性,這是他們最深刻的科學洞見之一。”(2)
李約瑟所強調的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道家道教科學哲學,也是道教內部能夠產生豐富的科技成就的一個重要根源。我們所說的道教科技,是指道教學者的科學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包括某些同道教神仙方術揉和在一起的有科學技術價值的內容。其範圍甚廣,涉及文理工農醫等等多種學科,其中,道教外丹黃白術,對中國古化學和冶金學有重要貢獻。內丹學則在人體科學奧妙的探索、包括生理心理學、腦科學,老年學、氣功學等多項領域有卓著成績。氣功、導引、存思、守一、睡功、辟穀、食療等在身心醫學、體育學、營養學、養生學等領域取得了極為獨特的成就。道教醫藥學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有其不容忽視的地位,道教中的房中術亦包含有諸多性醫學、性心理學的合理科學成分。道教在天文、地理、博物、本草、礦物、鑄造等多種領域都有突出貢獻。道教的美容術、測繪學、武術、兵法等學科都有很豐富的科學成就。
譬如現代研究表明,道士所重的 (( 五嶽真形圖》中已有了地圖學上最早的等高線畫法。而且有關研究還發現《五嶽真形圖》確與五嶽的實際地形地貌有關,它大致能夠反映當地的地形和路徑,可以說是古代道士所描繪的有獨特價值的五嶽古地圖。(3)
包括科學思想在內的先秦中國思想文化,是道教科技形成的基礎,其中“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 (4)從道教科技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漢代是道教科技的萌芽期。這時期,先秦以來中醫藥學發展中與神仙思想的天然關係,在漢代神仙方士對海上仙藥的夢想和尋覓中進一步得到表現 ; 仙方與漢代方士醫群體崛起,神仙不死術盛行。東漢以後,對神仙不死藥的追求,逐漸級曆了一個從尋覓到煉製的轉變過程。在這種轉變過程中,方士們對中國傳統醫藥學的吸收和發展,不容忽視。譬如,經過漢人整理的對先秦醫藥學有集大成意義的《神農本草經》,就夾雜了不少漢人的神仙思想。其中,諸如玉泉“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仙”。水銀“久服神仙不死”、赤箭“殺鬼精物” (5) 等說雖近荒誕,卻從側面表明《神農本草經》中吸收了漢代方士和早期原始道教的醫藥學成就。有“萬古丹經王”之稱的漢代丹經巨著《周易參同契》,有豐富的化學和內丹學理論,至今為中外學者研究和重視。
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在其神仙學說及科技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道經《龜甲經》、《西升經》、《養性延命錄》等曾多次闡述這一思想。道士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努力利用人類智慧製造神藥以求長生不死。這種努力的結果,就是充分利用地上萬物為人類生存服務,使中醫藥學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長足進展。三國時期道士華佗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他不僅發明了體育科學史上著名的導引療法“五禽戲”,而且發明了為外科手術提供術前麻醉的藥物“麻沸散”,使外科手術學獲得長足進展,這些都是對世界醫學史的重大貢獻。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為我國醫學要籍之一,涉及急救醫學、傳染病學,和內、外、婦,五官、精神,傷骨各科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系列內容,詳細分析了各種急症的病因,如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心理因素等等,並有對某些疾病進行實驗診斷的客觀化鑒定技術。該書對天花病作了世界上最早的記錄,還記載了人工呼吸、止血、腹腔穿刺、導尿、灌腸、腸吻合、清瘡、引流、外固定法治療骨折、關節脫位整複等等多種外科急症治療技術。葛洪提出的許多應急療法,至今仍為農村地區所常用。此外,葛洪《抱樸子內篇》對古化學、礦物學、地理學、博物學、醫藥學等許多領域都有重要貢獻,其中的《金丹》、《黃白》等篇,對還丹術和煉化金液方法有相當深人的論述。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不僅使中國醫學最重要典籍之一《神農本草經》得以保存下來,而且還對中醫典籍的注釋學有開創之功。他所撰寫的《養性廷命錄 ) ,是一部重要的養生經典,許多內容至今很有參考價值。此外,陶弘景所著《肘後百一方》三卷尚存,其他如《效驗施用藥方》五卷、《集金丹藥百要方》一卷、《服雲母諸石藥消化三十六水法》一卷、《服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法》一卷、《靈方秘奧》一卷等醫藥學著作均已散佚。隋唐之際的大醫學家孫思邀也是一位道士。他 30 歲後即隱居修道,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記》、《太清丹經要訣》等多種著作,對中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譬如他總結出運用動物甲狀腺防治甲狀腺腫大、用動物肝臟防治夜盲、用蔥葉做導尿管為尿閉病人施行導尿術等等,其所記錄下領關節脫臼整複法至今為醫界沿用。
道教對中醫解剖學有重大的貢獻。如五代道士燕真人 ( 號煙蘿子,後晉“天福”年間去世 ) 所著《煙蘿子首部圖》、《煙蘿子朝真圖》、《內境左側之圖》、《內境右側之圖》、《內境正面之圖》、《內境背面之圖》等六幅,可以說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人體解剖圖。(6)
隋唐時期,外丹術進入鼎盛期,道教的科技成就不斷湧現。《張真人金石靈砂論》的作者張九該,號渾淪子,又號隱居,為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時道士,“開元間二十餘年專心金鼎”。 (7) 其所著《金石靈砂論•釋還丹篇》曰:“言還丹者,朱砂生汞,汞返成砂,砂返出汞,又曰白金黃石,合而成金,金成赤色,還如真金,故名還丹。”(8) 相當深刻地認識了朱砂 ( 硫化汞 ) 的化學反應過程。唐代道教煉丹家金陵子的煉丹著作《龍虎還丹訣》,記錄了他的“點丹陽法”即制砷白銅法、“煉紅銀法”即提煉純銅法等煉丹實驗活動(9)。書中一反過去道士寫經中對某些重要環節的秘守或使用令人費解的辭彙等習慣,而是明確指出操作規程。這些操作規程,已具有類似現代化學實驗操作規程的科學嚴密性特點。
道教的丹道學說到唐末五代以後,有兩個主要的發展方向:
其一,是丹道學說逐漸向內丹傾斜。內丹術逐漸盛行並取得重要成就,其獨特的人體系統科學、心—身控制論與腦科學,對中醫學的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其中,關於道教醫學家對中國傳統經絡學說的貢獻,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評論說:“紫陽《八脈經》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內景隧道,唯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10)文中提到的“紫陽”即宋代道教南宗領袖張伯端 ( 號紫陽真人 ); 所謂“反觀”,指的就是道教內丹修煉中的“內視”。《八脈經》是張伯端的內丹醫學著作,李時珍不僅將《八脈經》的經絡學成就加以吸收,而且認為“其言必不謬也”,充分肯定了道教內丹學對經絡學說發展有重大貢獻。在這些領域,道教對人類自身潛力的高度肯定和極為獨特的發掘方法,至今值得研究。
中醫學領域素有“醫之門派始于金元”之說,而金元中醫四大家當中,就有一家 ( 劉守真 ) 出於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馬丹陽,在針灸學方面也有較大成就,並著有關於針灸操作的歌訣。這與全真道歷來所強調的“真功”、“真行”思想有密切關係。按全真道《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四論合藥”,要求全真道士通醫藥學:“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11)
其二,五代北宋以後,外丹術逐漸向中藥和外科治療學的方向演變,成就斐然。有關研究表明,宋代以來中藥學中出現的許多“丹方”,就來自道教的外丹學成就 ; 許多丹方至今仍在中醫藥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火藥的發明,是道教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中國古代火藥的基本成分,正是道士煉丹活動中常用的硝石、硫黃和炭類物質。早在《抱樸子內篇》的丹方中,就具備了火藥的基本成分,即:“雄黃當得武都山所出者,……先以硝石化為水,乃凝之,或以玄胭腸裹,蒸之於赤上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煉之”(12)不僅提供了火藥燃爆所需的成分 ( 硝石,雄黃和可提供炭類物質的玄胭腸或松脂等 ) ,而且提供了可能導致燃爆的熱源 ( 即“蒸之” ) 和可供驗證其爆破力的條件 ( 即“於赤土下” ) 。中外學者的研究表明,火藥到中唐時期已是道士還煉丹藥活動的經驗總結,它的發明顯然要比這更早。(13)
古代道士對光學的研究可謂成就斐然。如唐代道士張志和 (( 玄真子外篇 ) 卷下《濤之靈》篇論述說:“燼火為輪,其常也 ; 非環而不可斷者,疾乎連 ( 速 ) 也。”(14)這就是現代光學所謂的視覺暫留現象。五代道士譚峭所著《化書》說:“以一鏡照形,以餘鏡照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15)認識到了平面鏡反射現象的一些規律。在光學領域,元代全真道士趙友欽也是一位有重要成就的科學家。其弟子陳致虛 ( 上陽子 ) 稱其“極聰敏,天文、經緯、地理、數術莫不精通。”(16)可惜趙友欽的許多著述已佚,今人只能從其僅存的《革象新書》中瞭解他的科學成就。這是一部探究天地四時變化規律的著作,書中記錄了他的幾何光學實驗活動及其成果。研究表明,“他的‘照度隨著光源強度增強而增強,隨著像距增大而減小'這一粗略的定性照度定律內容,在西方 400 多年後才由德國科學家來博托得出‘照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定律。而且,他那從客觀實驗出發,採用大規模的實驗方法去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實踐,這在世界物理科學史上也是首創的。比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義大利的伽利略早兩個世紀。”(17)
道教科技涉及的學科領域和內容極為廣泛,許多成就至今仍有獨特的實際應用價值,本文所述,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系統研究、探討道教對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貢獻,不僅有利於澄清科技史上的許多問題,解決許多疑難,而且有利於正確認識和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現代文明的合理發展,提供來自中華文化系統的有益啟示。
但是,由於道教科技往往與神仙方術的宗教神學揉台在一起,因此,在探討它的時候,就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方法作指導。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運用唯物辯證的方法,實事求是地對它進行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剔除其宗教神學的雜質,吸取其合理的科學內容。迄今為止,有些人對宗教文化抱有成見,把宗教與科技絕對地對立起來,視二者為水火不相容的東西,否認它們之間可以相互交叉。因而一說到道教文化,他們就持不屑一顧的蔑視態度,矢口否認其中還有合理的科技成分 ; 另有些人雖然看到了某些道教學者在科技上的傑出成就,但他們在肯定這些科技成就的時候,又僅僅承認這些學者是傑出的科學實驗家,避而不談他們同時又是虔誠的宗教家,實際上仍然是把宗教與科技絕對地對立起來。還有些人認為,對道教科技可以原封不動地全盤吸收過來,而不必對它進行任何分析批判。所有這些看法,從思想方法來說,都是與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相背離的,用這樣的方法來指導道教科技的研究,是很難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的。
注釋:
(1)在以下這段文字裏,李約瑟所謂的道家顯然是包括道教在內的。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 2 卷“科學思想史”,中譯本第 175 一 176 頁,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
(3) 有關研究可參見曹婉如等:《試論道教的 ( 五嶽真形圖 >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87 年第 6 卷第 1 期。
(4)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 2 卷“科學思想史'‘,中譯本第 145 頁。
(5)《神農本草經》,引自《中國文化精華全集•醫學卷》第 325 頁,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2 年。
(6)五代燕真人 ( 內境圖》被收人《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卷十八。見《道藏》第 4 冊,第 690 頁。有關的研究見祝亞平 < 最早的人體解剖圖— < 煙蘿子內境圖 ) 》,《中國科技史料》 1992 年第 2 期。
(7)《金石靈砂論•朱砂篇》,《道藏》第 19 冊,第 6 頁。
(8)《道藏》第 19 冊,第 7 頁。
(9)詳見《道藏》第 19 冊,第 107 一 120 頁。
(10)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引自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第 314 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1)《道藏》第犯冊,第 153 頁。
(12)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第 203 頁,中華書局, 1985 年。
(13)有關研究可參見郭正誼《火藥發明史料的一點探討》,或趙國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第 460 一 462 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年。
(14)《道藏》第 21 冊,第 725 頁。
(15)《化書•道化•形影》,《道藏》第 23 冊,第 590 頁。
(16)《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道藏》第 24 冊,第 76 頁。
(17)有關研究可見賴謀新:《元代高道趙欽的光學研究和科學成就》,《中國道教》 1998 年第 1 期。
(原載《中國哲學史》 1999 年第 1 期)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