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精氣神學說
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
李養正先生
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人身之"三寶",精氣神三者相互為用,是保持和恢復人體健康、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和功能,為養生長壽之根本。
精氣神學說,是二千多年來中國古代醫家和氣功養生家在整體觀思想指導下,在探索生命奧秘、防老抗衰、防治疾病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整體生命觀。
精氣神,作為人類生命的要素,其觀點很早就出現在先秦著作中。《老子》、《莊子》、《管子》、《孟子》、《黃帝內經》等,皆論及精氣神,並闡述了“養氣”、“存精”、“守神”等養生之道。
漢魏以來,精氣神學說在醫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中醫學從生理、病理及形神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剖析,而道學則從煉養角度對其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尤其內丹學廣泛吸取儒、道、佛及中醫學、天文學等有關理論,結合煉養實踐,深入地闡發了精氣神學說,使其曰臻完善,成為中華氣功學傳統理論之精華。
(1)精、氣、神的概念
精,是構成生命之體的始基,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有“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精者,身之本也”(《素問•金匮真言論》)之說。
從廣義而講,精、血、津液皆為之精,分佈於人體各個部份;但狹義之精,則專指藏於腎中之精。精原於先天而充養於後天,先天之精又稱“元精”,藏之於腎;後天之精則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佈貯藏於五臟六腑。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故後天之精可涵養腎中之無精。但道家認為,元精並非腎所藏之生殖之精,故強調“煉精者,煉元精,非淫交感之精。”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充養人體的一種無形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和功能,故有“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八難》)、“人之生,氣之聚也”(《莊子•知北遊》)之說。
人的生命活動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産生的,氣的升降出入就是生命運動的基本形式。氣也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先天之氣稱為“元氣”,存於丹田;後天之氣則指呼吸之氣與水谷之氣,兩者相傳於胸中而稱為“宗氣”。
元氣啓動了生命活動,為後天之氣的攝入奠定了基礎,而後天之氣又不斷培補先天元氣,故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除元氣、宗氣外,根據氣在人體內分佈的部位、作用、性質不同,還有管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名。氣功特別強調元氣的培育,故說:“煉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
神,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故神在體外則成為生命的象徵,在體內則成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訓》說:“神者,生之制也。”
人的生命活動是十分複雜的,其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都是在神的主宰下進行的。而狹義之神又專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蓄。
神藏心中,故“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後世又發展有“腦為元神之府”說。
從氣功學角度,神也有先天、後天之別,先天之神稱為“元神”。與生俱來,為人之先天元性;後天之神則於出生後感受外景事物而逐漸形成發展,故又稱為“識神”。
“欲神”。兩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識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動:識神則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兩者對立統一、相互為用,共同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
氣功鍛煉就是通過收斂識神而解放元神,以發揮元神的潛在作用,故說:“煉神者,煉元神,非思慮欲念之神。”
(2)精、氣、神的關係
精氣神三者一體,互相依存,互相轉化,其“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傳習錄》)。精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氣由精所化,反之而精又有賴於氣化生成,所以概言之,“精氣只是一物,言氣則精在其中矣”(《真詮》)。
精氣充盈則神旺,神又主宰精的化生、氣的運動,故張介賓說:“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足,神自旺矣。雖神自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類經》)。
正因三者之中神為之主,故氣功修煉強調“調心”。
如張伯端《青華秘文》力偶“神為主”。“氣為用”。“精從氣”。並說:“金丹之通,始終以神而用精氣者也。”因精為之基礎,故固腎強精為“築基”之要。
因氣能化神,氣能生精,故又以養氣力本,正如李東垣所說:“氣子乃神之祖,精力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代以成精,積精以金神,必清必靜,禦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脾胃論•省言箴》)。
馬丹陽也十分重視養氣,故強調說:“學道者無他務,在養氣而已”《丹陽真人語錄》)。
由此可見,精氣神三者名而為三,實而為一,散了真子有“大藥三般精氣神,天然子母互相親”之說。
(3)精氣神學說在氣功學中的運用
精氣神學說雖為歷代醫家所重視,並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實踐中,但與丹道相比,則後者所載更為詳備,故張介賓說:“精氣神唯道家言之獨詳。
“漢末《太平經》以精氣神為“三一”。
晉•葛洪《抱朴子》提出“三一之道”為內修之要,後來經施肩吾、晉道成等人具體化為“存三守一”之道,而成為內丹本的練功要則。
“存三”。指意守精、氣、神所會聚的上、中、下三個丹田部位;“一”。即指腎或下丹田,“腎中生氣,心中生神,神氣交而為精,精氣住而還下。
於是上存其神,中存其代,下存真精,三存既畢,則守其一在於丹田”(《道樞,修真指要篇》)。
道家煉養,以精氣神三者為本,故精氣神又有“三寶”。“三奇”。“三業”之稱。其實,一切氣功鍛煉方法,都是以“寶精、愛氣、啬神”為原則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固養精氣神,以求健康長壽。
金元時期,王重陽所倡導的全真教煉養派,其宗旨就是通過氣功鍛煉以達“全精、全氣、全神,故名“全真”。
內丹術以精氣神為內煉成丹的藥物,有“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心印妙經》)之說。內丹術派別雖多,但其中心都離不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紫清指玄集》說:“能固其精,寶其氣,全其神,三田精滿,五臟氣盈,然後謂之丹成。”因此所謂煉成“內丹”。也就是人體精氣神的充盈,正如《黃庭內景經》所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
精氣神有先天、後天之別,但先後天兩方面可以相互轉化,故內丹術雖強調煉無精、元氣、元神之先天“三元”。但實際上皆從後天精氣神入手。固精節欲以聚無精,調息服氣以培元氣,收斂識神似現元神。只有如此,才能漸見先天“三元”。
故《還真集》說:“非先天不能生後天,非後天不能成先天”。若練功至先天三元盡現,則又能更使後天的神全、氣足、精固,故劉一明《修真辨難》說:“煉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煉先天之氣,而呼吸之氣自然調和;煉先天之神,而思慮之神自然靜定。”
內丹理論認為,人出生之前,先天精氣神相互團聚,是一種“三元合一”的狀態,內孕強大的生命力;出生後,後天的精氣神是由團聚狀態解體而一分為三,它意味著耗散。
內丹本的鍛煉要則,就是使精氣神由後天的耗散狀態,復歸為“三元合一”的先天團聚狀態,此即所謂“返本還元”。
(4)精氣神學說的現代研究
精氣神學說雖是古代的整體生命觀,但現代有人稱其為“生命科學的核心”。有的學者從針灸研究中受到啓發,認為氣功通過對神經〝內分泌〞的調整,尤其是直接影響垂體〝腎上腺〞〝性腺〞的分泌,來調整全身各系統的功能活動,以達鍛煉精氣神的目的。
曹福崇氏認為,以精氣神為藥物的內丹術,就是發揮以性腺甾體為基礎,以腎上腺為中軸,以下丘腦垂體為核心的太極軸在大腦統一指揮下的動力作用,內丹藥物精、氣、神的成份是冥頑的,而所結之“內丹”就是體內血循環中的甾體激素,並進行了體外煉製,經臨床試用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也有人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認為人體是“精氣神“三位一體的複雜性系統。吳邦賢氏即基於生命物質的“實體一場”二象性假定,提出這一論點,並指出“氣”在人體中可能有“序參量“的作用;“神”是人體的功能,狹義的“神”是經過大腦“精一氣”系統處理的信息,它有物質載體,可以反作用於人體,也可能作用於外界,由此出發可進一步探討中醫和氣功原理。
吳氏引用不理論物理的概念,明確指出“實體一場一功能”三位一體共同構成生命,這與“精、氣、神”生命三大要素相應,因此人體應視為“精、氣、神”三位一體的巨系統。
總之,精氣神是人體生命的奧秘所在,只有精氣神二者的本質被現代科學所揭示,三者之間的關係被現代科學所闡明,人體科學這一宏大的科學體系才可能有堅實的基礎。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