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41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人皆可以為神仙- 葛洪神仙論的現代詮釋
作者是 熊鐵基教授   

 

 

 

人皆可以為神仙-葛洪神仙論的現代詮釋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熊鐵基教授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什麼是神仙?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從神、仙二字的本意來說,神雖有神靈之意,但指人的意識和精神、表情氣色也是很早的意義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是較早的解釋,不同凡俗之意用得更廣泛。“神仙”二字至少在漢初已見於記載了,但前此,“神人”、“仙人”的傳說已經相當流行,因而引起了秦皇、漢武之興趣。戰國、秦漢時期,“仙圖”“仙經”相繼而出,神仙思想和理論逐漸形成,在此過程中,神化、神靈怪異化的趨勢日益濃厚,在此基礎上,葛洪專論神仙之事,撰成《抱樸子內篇》。這部書主要是他對其所相信和理解的神仙思想和理論,加以一定的系統化,並略有發揮。它不同於當時流行的許多“道書”,當然也與後世進一步的各種發展不同。葛洪的神仙論有自己的特點,下面就稍微具體談談他的神仙思想和理論。

 

 

  首先,他相信和肯定有神仙,有長生不死之神仙。整個《內篇》反反復複從不同角度講神仙的存在,《神仙》篇開頭就設問回答說:萬物云云(芸芸),何所不有,況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為無之。

 

 

文中還以劉向的《列仙傳》為重要依據,他說:劉向博學則究微極妙,經深渋遠,思理則清澄真偽,研核有無,其所撰《列仙傳》,仙人七十有餘,誠無其事,妄造何為乎?

 

 

  至於撰寫《列仙傳》,自刪秦大夫阮倉書中出之,或所親見,然後記之,非妄言也。

在《對俗》篇也說:

  若謂世無仙人乎,然前哲所記,近將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為本末,非虛言也。

在肯定世有神仙的同時,他也指出,成仙並非易事,“學仙之事,萬未有一”,“一世不過數仙人”(《釋滯》)。這方面說得不是太多,因為他不僅要人們相信有神仙,而且是“仙可學致”的,所以講得更多的是如何學仙的問題。

 

 

  其次,與前一點相信神仙存在有關,神仙是具體的,他根據以往的記載,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列舉過一些神仙的事例,被列為神仙者各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他另撰有《神仙傳》錄有92人,這可說是《列仙傳》的續篇,雖然有老子、彭祖少數幾個人重出,大多數是不同的,《神仙傳》所記主要是秦漢時期的人,或者是秦漢時尚“能”見到的人,例如戰國時的墨子,得神人指點,“乃得地仙,隱居以避戰國,至漢武帝時,遣使者楊違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視其顏色,常如五十許人,周遊五嶽,不止一處。”《神仙傳》所載神仙,有不少是史書上有記載,人們比較熟悉的人,例如魏伯陽、河上公、劉安、張道陵、李少君、孫登、墨子、孔安國、郭璞,還有他自己的從祖葛元,等等。其中多半可說是道家、道教人物,但墨子、孔安國也列入仙班,還有一些下層人物成仙,像是“行行出狀元”一樣,用實例證明人人皆可成仙,而且與人們貼近,並非什麼神靈怪異。當然,實際上成仙的又畢竟是少數,“萬未有一”。並且從列舉的的仙人情況看,各有不同,所以葛洪在〈內篇〉中又引用《仙經》說:

  上士舉行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論仙》)

能夠騰雲駕霧的“天仙”是很少的,例如活了800歲的彭祖也未能升天,《對俗》篇他記錄其先師之言曰:

  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勞苦,故不足役役(汲汲?)於登天,而止人間八百餘年也。

 

 

在文章最後寫道:吾更疑彭祖之輩,善功未足,故不能昇天耳。這涉及到如何成仙問題,下面再詳說。

 

 

  天仙不多,“遊於名山”,“不知所之”的地仙是可以說的,人們無法確考。更多的當是“屍解仙”了。“屍解”,修道者死後,留下形骸,魂魄成仙去了。進一步發展,死後數年,再發棺視之,遺骸也不見了,只有某些遺物。葛洪說漢代的李少君、“近世壺公將費長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將兩弟子去”“皆屍解者也”(《論仙》)。

 

 

  “天仙”、“地仙”、“屍體解仙”,都是說明“長生不死”,所以從《老子》“長生久視”那裏發展來的長生之道,又可說是神仙思想的核心。所以,神仙是不死的,或者數百年後還能見到其人,或者某人在不同時期是以另一人面貌出現,如老子,葛洪的《神仙傳》就記有何時為廣成子,何時又為何人,以及在何地為何人等等傳說。

 

 

  再次,葛洪神仙理論講得最多的是學仙之法。“老子曰神仙可學”(《塞難》)這也許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說法,葛洪也是強調“仙之可學致”的(《勤求》)。如何學?學什麼呢?有學者根據《抱樸子內篇》就“如何成仙”總結為6條途徑:志誠信仙,稟值仙氣;博聞體要,擇師勤求;廣知眾術,養生卻害;恬靜無欲,守一知足;金丹大藥,寶精行氣 ;積善立功,忠孝為本。這是概括得比較全面的,當然最理想的是全面都能去做,葛洪也有這個意思。但是,不能全面去修又怎麼辦?這些途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有無輕重緩急?這些是客觀存在的問題,葛洪也說:“且仙經長生之道,有數百事,但有遲速煩要耳”(《對俗》)。我們不妨引用一些原文,再作一些說明。葛洪在《釋滯》篇寫道:

  要道不煩,所為鮮耳。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篤,何憂於人理之廢乎?長才者兼而行之,何難之有?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

 

 

除了首先要立志、篤信之外,主要是內、外兩方面的修養,內講治身,外講治國。這內外兩方面,是葛洪“道”論始終關注的兩方面,也是修道、修仙不可或缺的兩方面。在《明本》篇又寫道:夫體道以匠物,寶德以長生者,黃老是也。顯然其所尊貴之道德,是兩方面兼顧的,這裏“匠物”在前,流露出葛洪對黃老思想信奉的態度。“匠物”是包含治國內容的,前面用“和光於世”,來源於《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塵”,又是與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一致的,此不贅言。當然,“匠物”並不局限治國,擴而大之就是積善立功,這在《微旨》篇中講得很明確:

  然覽諸道戒,無不雲欲術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湣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謅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把積善立功,與長生、求仙緊密聯繫起來,對此,《對俗》篇強調得更利害:

  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俗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複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複更起善數耳。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也。雖不作惡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責求佈施之報,便複失此一事之善,但不盡失耳。又雲,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益無益也。若不服仙藥,並行好事,雖未便得仙,亦無可卒死之禍矣。

 

 

這些雖引《玉鈐經》之文,但是回答是否“為道者當先立功德”之問,葛洪是完全肯定的態度。如此苦口婆心的勸人為善,完全值得肯定、讚美和繼承、發揚,是無可異意的。

 

 

  這是外體道匠物的一方面。

  當然,“內寶養生之道”是求仙之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內容,那就不是神仙理論了,這方面的內容也很多,也有主要的,如《釋滯》篇又說:

  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藥便足,亦不用多也。然此三事,複有淺深,不值明師,不經勤苦,亦不可倉卒而盡知也。

雖然修道求仙之術很多,主要是寶精、行氣、服藥三件事,就像現在說要在醫生指導下服藥一樣,三件事都要有明師指點,還要勤學苦練。

 

 

  服藥,這問題雖很明確,但在實踐中並不間單,他有《仙藥》一篇專講藥物問題,首先引用《神農》四經的上、中、下藥之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中藥養性”,“下藥除病”,然他自己認為:“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諸芝……”。又在《金丹》篇中根據他當時的考覽,“以還丹金液為大要”,但是金丹之煉並非易事:

  合此金液九丹,既當用錢,又宜入名山,絕人事,故能為之者少。

煉丹之不易,在其他處以及自敍中都曾說明。實際上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葛洪等道士,都一直在實驗、摸索延年益壽之藥,如同現今人們也還在探索之中。

 

  行氣,就是至今仍在流傳的氣功,也不是簡單的事,有益人們延年益壽是可以肯定的,但又因人而異。葛洪當時已有的認識是:

  又行氣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鮮之物,令人氣強難閉。又禁恚怒,多恚怒則氣亂。既不得溢,或令人發欬,故甚少有能為者也。(《釋滯》)

寶精,主要講房中術,所以《釋滯》篇寫道:

  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 其大要在還精補腦之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雖服名藥,而複不知此藥,亦不得長生也。人複不可都絕陰陽,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任情肆意,有損年命。唯有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

這方面,他的老師鄭隱講了一些,但他自己“未盡其訣”。所以他的書中,服藥、行氣都講得比較具體,比較多,而房中術只講了一些原則性的話。

 

 

關於寶精、行氣、服大藥“三事”的關係,《至理》篇有雲:

  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甚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然又宜知房中之術,所以爾者,不知陰陽之術,屢為勞損,則行氣難得力也。

三件主要的事,大體上是如此,至於“養生之道”,還有一些具體論述,關於醫藥方面的,關於生活衛生方面的,至今也不無參考借鑒作用,這些就不詳述了。

 

 

  葛洪關於神仙的思想和理論,主要內容應該是以上這些。上面所說,似乎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多一些。毫無疑問,其思想、理論之中,必然會有消極的東西,有些消極內容,如過分相信某些神奇之事,為後人片面發揮、進一步演化成神靈怪異、“淺薄”“誇誕”的東西,那就真正有誤後世了。但是,也要指出,有一些是葛洪當時就反對的,我們看他對“妖道”的批評,對某些“雜散道士”、“虛名之道士”的揭露(見《祛惑》、《道意》、《勤求》等篇),即可知後世變化了的東西,是不容怪罪葛洪的。

 

 

  此處,葛洪思想中有一些自相矛盾之處,例如既認為“仙可學致”,又說“為人生本有定命”,“值聖宿則聖,……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辨問》)有仙宿、仙骨才能成仙,這是經不起推敲的。自相矛盾之處且不一一列舉。但是他提倡學仙不應該片面強調某些方術,應該由淺入深而且從小處作起,這方面也說得很多,例如他說:

  又患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

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曲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志矣;

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微旨》)

這種說法,難道不發人深省嗎?又例如他說:

  故治身養性,務僅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足?)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愛之于微,成之於著,則幾乎知道矣。(《極言》)

  關於莫以小善而不為、小惡而為之,以及由淺入深逐漸的修道、修仙之議論還有不少,不一一詳舉。

  修道、修仙關鍵在於立志、誠心、勤求,你要去“為之”。這使我們想到儒家亞聖孟子在回答“人皆可為堯舜有諸?”之問時,“孟子曰:然”,並且進一步說:

  ……亦為之而已矣。……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

既然“六億神州盡舜堯”,我們現在說“人皆可以為神仙”,不亦可乎!

 

 

  道教神仙理論中的長生、功德二事,事實上在當今現實生活中不僅是有用的,而且是存在的。人們有時候會說“快活似神仙”,對某種氣質非凡的人會稱頌其“仙風道骨”等等。長生,就是延年益壽,現在老年人中有的說“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是健康,生活要瀟灑一點,糊塗一點,這是符合道教思想、符合神仙思想的。就是現在保健藥品的發展,也可以看到葛洪當時煉金丹大藥(並非成功)的影子。這並非牽強,人們是始終在探索延年益壽之方,也許總有一天非有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

 

 

  至於修神仙之功德,就是勸人為善,功德無量的人,自是“仙風道骨”的。大家都爭作善事,難道不有利於當今社會的發展嗎?

 

 

  人皆可以為神仙,有諸?曰:然!

                        

 

《釋名·釋長幼》

《史記·封禪書》:“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神仙傳》卷8。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第140——154頁,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孟子·告子下》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