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45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家和道教思想 窪德忠教授(日)蕭坤華譯
作者是 窪德忠教授   

道家和道教思想

 

國際道家學術總會 道學部 窪德忠教授(日)蕭坤華譯

摘錄:《道家雜誌》

 

殷代的諸神和信仰 中國古代有夏、殷、周王朝。根據中國考古發掘的結果,過去我們無法想像的事實正陸續得到證明,某些問題也許將來還會有更大的修正。就現有的資料看,中國最古老的王朝────準確的說法應是部族聯合酉長國────是殷王朝。通過大規模挖掘河南安陽縣小屯的殷都(大邑商)遺址即殷墟,發現了為數眾多的甲骨文,解讀之後才徹底弄清了殷王朝。甲骨文是刻在龜腹甲或牛肩胛骨上的象形文字,它是漢字的原型。甲骨文的內容是當時帝王有事時請示神意得到的結果,亦稱卜辭。

請示神意時,先在甲骨內面鑽孔、鑿挖,然而用火灼孔,根據出現的裂紋占卜吉凶,在裂紋旁刻上卜辭。

要解讀已發現的全部卜辭尚有困難,許多卜辭至今仍未解讀,從已被解讀的來看,似乎殷人有很濃的宗教氣息,當然現在尚不能下結論。卜辭的內容有戰爭、祭祀、帝王巡幸和狩獵、天候、祈晴、報應、疾病,還有國家大事和帝王的日常生活等等,涉及面甚廣。因此可以說在殷代一切都得遵照神意行事,不妨說殷代屬於神權政治。請示神意和判斷結果的不是帝王本人,而是一群貞人,他們是結成聯盟的各族族長。

根據卜辭推測,當時祭祀的諸神似乎是殷王的直系祖先神、聯盟諸族的祖先神、過去的大臣、山、川、風、土地及其它自然神、天界之神等等。稱為帝或上帝的至上神是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生產之神,他授意帝王,並保護帝王的行動,又稱保護神。但不知何故,此神卻不屬祭祀對象。但在殷代之後的周代卻被視為祭祀對象,因此殷代或許也要祭祀的。

總之,山川、風雨、雷電等自然及自然現象均被人們解為位於至上神────上帝之下的諸神。從把自然和自然現象視為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肯定,在殷代人人信奉萬物有靈論。對諸神的信仰是帝王及其周圍人們的事情,但一般百姓可能也仿效他們信仰諸神。因此可以說殷代諸神以及人們對諸神的信仰奠定了中國後來的諸神和信仰諸神的基礎。

在注意這些信仰的同時,對小屯以北各村出土的隨葬品也必須加以注意。那裡也許是君王們的大墓群。盡管以前大量被盜,但仍挖出了許多豪華的祭器、樂器、兵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這大概證明當時的人們似乎認為死人在來世也能與現實相同 的生活,換言之,即認為來世和現實是一脈相通的。這一想法不是促進了後來神仙說的形成嗎?

另外,對社稷尤其是社的信仰也應予以注意。社為土地神,稷為五谷神,守屋美都雄認為社是〝原始聚落之中心〞的象徵。倘若照此理解,社一開始便必然具有為國家的權力所利用之特性。赤塚忠通過甲骨文對殷代的〝土〞作了研究,他認為〝土〞是象徵性的祭壇,其目的在於統一聯盟族長們的信仰,它為周代────周代的祭禮形式較殷代更為完善────所襲用,對形成統一的國家意識起了一定的作用,後來也許演變成為國土的守護神。一般認為它也是南北朝以後為人們所信仰的城隍神、土地公、守護墓地的后土神等的起端。

周代的諸神和信仰 殷代之後是周,這是一個遵從天命的改朝換代,稱為殷周革命。上帝甚至能左右國家的命運,可見它是至高無上的命令者。周王按上帝旨意管理政治,因此周初的政治可以說是神權政治。從另一角度來說,帝王是知曉神意並能向神(上帝)轉告自己意志的人。在古代,祭、政是一致的,能向神轉告自己意志並將神意轉告人的是巫師,因此不妨說周代的帝王是巫師,即中國稱之為巫的人。殷代祭神的是帝王,因此殷王當然也具有巫師性質。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政發生了變化,帝王專管政治,巫師只管信仰。可以認為屬於巫系統的是東周後期戰國時代以後被稱為方士的人,以及繼承了方士某些方面的道教的道士。其實這種疾病關係肯定並不如此簡單。也許古代的各種民間信仰均源於對巫的信仰吧。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從巫的傳說中發現的進行巫術的方法。

(一)降神 神寄附於巫身,即神靈附體,以此傳達神意。

(二)解夢 即判斷夢。人們認為夢是神向人傳達意志 的一種方式。

(三)預言 巫師能知曉神意,故在事發前便可預告。

(四)祈雨 天旱是神對人的懲罰,故要祈神免災。主要由女巫進行。

(五)醫術 疫病是神或魔對人的懲罰,唯巫師能治。

(六)占星 視星空世界的運動為人世間現象的投影,這是受天人相關論的影響。占星可以判斷人事吉凶。

(七)咒術 即除災招福之咒。禍福取決於神的意志。

此外,傳說患有佝僂病等殘疾者比正常人更有靈感,巫師就是這種人,孔子也是這種人。也許有偶然的巧合,但必須慎重研究。因為傳說身材高大的孔子並非殘者。「天」的觀念是在周代形成的,這是在殷代認識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的,還是由於受了西方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尚不清楚。由於「天」的觀念,結果出現了「天子」這個稱呼。周代人視天為神,它與殷代的上帝同樣具有政治和宗教兩方面權威,但天命因人們德性的多寡所左右。天的觀念後來長期支配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道家提倡的「道」恐怕也是從天的觀念中引伸出來的。

周代對天的祭祀稱為郊祭,是國家的重大祭典。與郊祭同樣重要的是繼承殷代祖先祭的宗廟祭和社稷祭。周代的社,有的說是聚土設壇,以供放神像的,也有說是以木、石設壇的,情況不太清楚,不過似乎用土築壇是事實。壇上的神,有人認為是族祖神選著時代的變遷,人們便把它看作守護一定的區域或共同體的守護神,於是使產生了相當於日本產土神的守護神。由此可以推斷,自殷代起人們便信仰萬物有靈論。

道家的出現 周朝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但周朝的封建制是一種血緣關係,與西歐的封建制不同。周朝的這種封建制在血緣關係的結合崩潰之後,其結構開始鬆散,農民共同體也出現了裂痕,加之西方部族的入侵,於是將西安附近的都城東遷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前的周朝為西周,東遷以後的周朝為東周;稱東周的前半期為春秋時代,後半期為戰國時代。周王的權威在春秋時代已漸趨衰弱,諸侯們以保衛周王為藉口互相殘殺,或彼此聯合。到戰國時代各地出現了兵力雄厚的大諸侯,他們為統一中國而互相嚴重對峙,最後由稱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思想界亦非常活躍。春秋末期出現了孔子,他是儒家之祖。戰國時代又相繼出現了所謂諸子百家的各種學派和思想家。其中有赫赫有名的法家、墨家、名家、縱橫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道家也在其中之列,它和道教有著密切關係,與儒家勢不兩立。

通常認為道家思想始於老子,由列子傳到莊周,進而發展到前漢。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似乎未必如此,道家作為一個學派而確立的時期,應為公元前二世紀前半期即前漢初期,它又起源於孔子時代,即批判孔子言行的那些人。於是包括儒家認為的極端個人主義者楊朱在內的、凡戰國時代採取與儒家不同主張的那些學者、思想家均被視為道家。

例如楊朱,     他非常自尊,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樂和墨家的兼愛等都是反人類的主張而大加否定。他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這裡的「全性保真」指「保持自己的本性」,這是道教經常使用的語言。此外宋鈃和慎觀等人也都是道家,宋鈃主張被人罵蠢貨也不要覺得羞恥,始終堅持天生 的寡欲,不與他人抗爭,為普天下人的和平而努力;慎觀是稷下徒之一,他勸諫人們拋棄智慧,忘卻自己,不拘泥於先入觀。盡管如此,但並未低估老子和莊周。道教中對老子的評價頗高,後被稱為太上老君,視為身居高位的道教之神,因此這裡對老子稍作詳細說明。

老子傳 人們通常認為老子實有其人,是孔子的前輩。但史記中的老子傳頗多含糊不清之處。史記大體記載如下: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後周守藏室(圖書館)之吏。孔子到周向老子問禮,之後,孔子的弟子問孔子:老子這人如何?「孔子嘆為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的龍」。老子修道德,把「自隱無名」作為自己的學說中心。老子長期住在周,後來看到周漸衰微,遂去關────亦稱函谷關,並受關令尹喜之托而寫了上下兩篇關於道德的文章,共五千餘言,後世稱為「道德經」,後來便去世了。但「莫知其所終」。史記中說,另外還有一個老萊子,道家之一,孔子的同時代人。有人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餘歲,亦有說兩百餘歲。還有一個周的太史儋,有人認為他就是老子,亦有說不是。史記中的記載大體如此,此外還有老子的家庭譜系。

讀了這個傳記就會發現多麼含糊。司馬遷不過如實記下了執筆時聽到的關於老子的傳說而己。總之,在公元前二世紀左右,老子只是個傳說中的人物,「李」、「伯陽」都是後人給他取的姓名,謚法中根本沒有聃這個字,應該說姓名不詳。因為老子名耳,波爾.伯里便把老子與有拉長耳朵習慣的獽族聯繫起來,認為老子是獽族人,這未免 太牽強附會了。此外元代的「歷史真仙體道鑒后集」卷一中關於老子的情況寫道:「聖母因攀李枝忽從左腋降生……萬鶴翔空……,九龍薦水……降生之時,即行九步,步生蓮華,左手指天,右手指      地,曰:天上地下惟道獨尊,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渡一切動植眾生,云云」(無上君條)。這不過是後人模仿釋迦誕生的傳說罷了。甚至有如下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生下時已滿頭白髮,故稱老子;生下後指著李樹,故姓李,等等。

連最可信的史記中的老子傳都極不可靠,因此有人根本否認老子的存在。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不過至少不存在像史記中所記載的老子,也不存在後人信為歷史人物的老子。但既然後人能塑造出這個人物和情節,就存在著以他為基礎的某個人物,而且認為這個人大概就是戰國中後期具有反儒思想的民間卓越思想家之一。不管怎麼說,現在所流傳的老子這個人並非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不過是道家作為偶然崇拜的開山祖師。

史記中有孔子去周向老子問禮的記載。當時道家同儒家處於勢不兩立的局面,而且孔子又被視為儒家之祖,所以這恐怕不是事實。它不過是在前三世紀末或前二世紀初的秦或前漢初期,道家故意奚落儒家而編造出來的。此外,據說老子受關令尹喜之託寫的五千餘言上下兩篇被後人稱作「道德經」事也許不真實,如後面將要介紹的那樣,因為從道德經的內容看,不能認為係一人所作。把道德經同老子聯繫起來,或許是為了給人們造成一種印象,認為老子這個人具有卓越的思想。此外,老子把「道德經」授與尹喜後便「莫知其所終」,這一點,為後世提出化胡說提供了方便。化胡說指老子到了印度成了釋迦,或說度釋狐為弟子,教化該地的人民等等,這是佛道兩教同源說。總之,老子的傳說至今還很不清楚,連是否真有其人還是個疑問。那麼同老子聯繫起來的道德經是何內容呢?

道德經的特點和形成 上面指出,不能認為道德經係一人所作,其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全篇對儒家的批判,並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要批判,得先有被批判的論點,所以「道德經」的形成很明顯是在孔子之後。批判的不僅是針對孔子的學說,而且也針對前四世紀末到前三世紀前半期的孟子。孔子主張「仁」,但並未使用「仁義」兩字,第一個主張仁義的是孟子。道德經裡有這樣一句話:「大道廢,有仁義」,這顯然是對孟子的批判,因此不能不說加進這句話的人比孟子晚。另外,道德經對仁義禮智,特別是對「禮」進行了猛烈抨擊。在儒家提倡的「德」中,把「禮」捧得最高的是提倡 性惡說的荀子。因此攻擊「禮」的人,或與荀子同處一個時代,也可能是荀子時代以後的人。道德經對荀子以後的儒家也進行了批判。

第二、道德經對儒家以外諸子百家的學說也進行了批判,這裡不舉具體例子。它對戰國初期的墨家,戰國以後,前漢初期盛行的兵家,通常認為產生於戰國中期的陰陽家,從戰國末期到前漢初期的法家等學說,均有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攻擊。

道德經批判的內容相當廣泛。從時代的範圍來看,包括戰國到前漢初期;從批判所涉及的學派來看,包括儒家學說在內的諸子百家的學說,這是一項超人的工作,難道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嗎?再聰明的人也絕對辦不到。因此坦率地說,道德經是長期以來許多具有相同觀點的人們的思想,它在某個時候,由某個人歸納整理而成。雖然尚不清楚此書成於何時,但從其對前漢初期盛行的兵家、法家、儒家以及陰陽家的批判來看,歸納整理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的時代,恐怕可以認為是前漢初期。只是編者到底是誰仍不得而知。總之在當時即前漢初期,為了反對儒家和諸子百家,有人歸納了許多具有相同觀點的人們的思想,遂成「道德經」,從而推動了道家這一學派的形成,就是說啟發了道家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道家學派而存在。前漢以前雖然也稱道家,但並無明顯的師弟關係,尚未形成像儒家那樣的統一學派。當道家形成統一學派之後,便確立老子為道家之祖,以便對抗儒家之祖

的孔子。

道德經的內容 道德經的思想表現出獨特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其特點是不信人所具有的能力,而信自然所具有的能力,並必須順應之。它同儒家、墨家、法家等提倡的人本主義迥然不同,認為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不關心國家和社會秩序,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順應自然規律。換言之,宇宙觀、人生觀、處世哲學之類非政治問題比政治問題重要得多。但道家並非不問政治,它也可以說是以〝無為〞當作手段來統一天下的理論,這種別開生面的消極的絕對主義是超政治的政治思想,它主張建立〝小國寡民〞的消極國家才是他們的理想社會,致力於建立統一的國家秩序是戰國中期以後整個思想界的傾向,由此看來,也可以認為「道德經」形成於戰國末到前漢初這段時間。

一句話,道德經是將中國中期到前漢初期社會上流行的、具有自然中心主義傾向的許多民間思想家的格言、諺語歸納整理而成的。歸納整理者也可說是所謂的隱士吧。因此可以說「道德經」是反對儒家思想的產物。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道」。道德經認為,以儒家思想為首的歷來的思想只有相對價值,不是真正的「道」,它才主張真正的「道」。道德經的表現或比喻手法是諷喻性的或極端的。如反復使用「虛無」、「無」這些字眼,很容易使人們認為道家的思想是虛無主義或無政府主義。但他們並非單純的否定,而是在積極的自我主張之上的否定。因此應該認為虛無主義之數的說法純屬誤解。那麼道德經所積極主張的「道」究竟是什麼呢?可以簡單歸納為下列五條。

(一)眼、耳等五官不能感覺的、難以形容的存在。

(二)萬物之源。

(三)萬物離開「道」則不復存在。

(四)「道」的作用是「無為」,它是萬物形成之根本,此種作用亦稱為自然。

(五)超越時、空而無限存在,永恆不變。

這裡稍加說明。因為「道」是無法形容的,故用「一」、「大」、「無」等來形容,其性質常用「玄」來表述。「道」是萬物之源,以其自己的方式而存在。「道」使一切物體存在,其作用為「無為」、「自然」,於是便強調「無為自然」。歸根到底,道德經強調的「道」,在一定意義上可稱之為宇宙本體。前面提到殷代的上帝,周代的天,均為宇宙本體的一個方面。因此我推測道德經的「道」的觀念檢自殷代的上帝論等。這個問題當然需要進一步研究。總之可以說,「道」為宇宙本體的思想對宋儒影響極大。

西歐學者通常把「道」譯成Way,也許「道」有宇宙之本體這一概念吧,但也有人譯成A God。從我歸納的第五點看,「道」有超越時、空而存在並永恆不變的性質,因而也可以理解為具有神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說,譯成A God(上帝)也不能說全錯,也許倒可以說譯得恰當。但我認為道德經編者的意圖並未對「道」賦予神的觀念,故一般認為這種譯法不過是譯意。道教形成後,在經典中不斷出現「道云」等字眼,並從「道」引伸出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等眾多之神,因此把「道德經」當作道教的經典之一時,採取此譯亦未嘗不可。

「道」是萬物形成之源,是超越時、空而永恆不變的存在,因此可視為宇宙之本體。若能體驗到這點,也就能和絕對者合而為一,這在道德經中稱之為聖人。此聖人是否是偶像化的老子另當別論,但為了成為聖人,人必須無欲或寡欲,必須知足、安分。道家認為除了自然,仁、義、禮、智、信都是知識淺薄的人捏造出來的,因此這些德應予徹底廢除。這種學說後被道教吸收,所以道教要求道士們必須無欲、清淨。十二世紀中期金代的真大道教,在對信徒的訓戒中明確強調「知足」、「安分」等。此外,「無為自然」也是道教強調的主張之一。二世紀後期、近于後漢末所創立的五斗米道要求信徒誦讀「道德經」,所以道德經和道教之間確有密切的關聯。但道教的全部教義並不都取自道德經,因此不能說道教來自道家。

我以前一直使用「道德經」這個名稱,至今尚未有人對此表示過懷疑,因為一向這麼稱呼的。可是,眾所週知,最近在馬王堆發掘出土的、寫在絹上的「道德經」,「德經」為上篇,「道經」為下篇,就是說應稱作「德道經」。從墓中出土的木牘來看。既然如此,或許公元前二世紀時並不稱「道德經」而稱「德道經」。如果是這樣,那麼人們要問,究竟何時改稱「道德經」的呢?所謂五千餘言的名士及其變化的說明問題,用這次出土文物同過去歷來的文章進行對比校正,這是專家們今後研究的課題。筆者遵循歷來的習慣,權且稱作「道德經」。

莊周及其主張 道家,除前面列舉的揚朱、宋,外,還有「列子」的作者列御寇和關令尹喜等人,尹喜可能是「關尹子」的作者。這種僅介紹稱為老莊的莊周。莊周的著作「莊子」,一般認為其內容與神仙思想、道教、佛教有關,這也是介紹莊周的原因之一。

莊周長期以來受老子學說的熏陶,發展了老子學說,被認為是道家中特別著名的思想家。以老子和莊周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稱為「老莊思想」,足見莊周在道家中是多麼重要的人物,這是事實。但據專家們最近的研究,人們會感到歷史上從未給他應有的地位。據史記莊周傳,說他生於河南商邱縣附近的蒙,名周,字子休,是周代漆園────可作 地名和種植漆樹的田 地解────的官吏,為公元前四世紀後期戰國中期人,有十餘萬言著作。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他是公元前四世紀後期至公元前三初期人。關於他的全部生涯,僅知道他一生未給任何諸侯效勞,其餘幾乎一概不知。說   他當過漆園官吏也有懷疑。史記中說的「十餘萬言」與今天的「莊子」一書字數相符,但實際上今天我們看到的「莊子」是四世紀郭象歸納整理的,據說後人增加了一些內容。今天的「莊子」分內、外、雜三篇,其中唯有內篇「逍遙游」、「齊物論」等是莊周「十餘萬言」中保存下來的一部分,其餘內 容可能是與他觀點相同 的人加進去的。原來的「莊子」即「十餘萬言」究竟何時歸納整理而成,至今不得而知。估計一定比今天的「莊子」多。可能司馬遷是將當時在道家中流傳的關於莊周的故事如實地寫在「史記」中。在「莊子」中有反對孟子的話,而在孟子中卻找不到莊周的名字。可以肯定,原來的「莊子」是在孟子之後寫成的。

通過對「莊子」的分析,似乎可以知道莊周的學說本來是人生論,其中心 是解決生與死的問題,即個人的安身立命,因此同「道德經」一樣,並不言及政治,且注重實現超越自身的無我境地。無我境地即服從絕對的天,與天合為一體。可以說他的觀點比「道德經」更具有實踐性。

道、自然、天為同一事物,是萬物之源,它是無限的。人類的智慧和知識是有限的。用人類的知識判斷是非、善惡、真偽等只是局部相對的,不可能是絕對的,應予排斥。人類必須服從於天,追求絕對。與天一致即失去自我時,這種狀態稱為「死灰槁木」。人和天合為一體便成為絕對。「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道樞一詞後來被道教吸收,有人因此撰寫了題為「道樞」的經典。「莊子」中還主張必須整個地抓俵全部事物,天地間的現象並非孤立存在,整體來看是一個事物,它們通過因果關係互相聯繫,一方完成後,它方便消失,他把這一過程稱為「真宰」或「真君」。於是從真宰的立場出發,萬物午是非、善惡之區別。所以人們把他的學說稱為萬物一體觀或無差別平等思想等等。「真君」一詞被道教吸收後成了得道者或仙人的尊稱,進而又成為傑出道士死後的敬稱。

他主張天地是萬物生成之本。還出現了陰陽兩字。據說陰陽兩者相交便成物。因此陰陽說對「莊子」,進而對道家的學說均有某種程度的影響,這應該是事實。以此為例說明諸子百家的思想之間互相的關係,必須引起人們的注意。

莊子中的養生說 「莊子」中的養生說也應予以重視。「莊子」中說,在真宰看來,生死不過是簡單的變化,因此死並不可怕,有超脫生死的思想。養生說的實質是超脫生死,即前面講的和天合為一體,成為絕對。為此首先須使自己的心同真宰一致,須排除智慧、欲望、立身處世、名譽、利益,須抑制感情、感覺等。據說只要處於絕對境地,就能安身立命,就能超越是非善惡、美醜,悠悠然自得其樂。具體實踐方法是深呼吸和潛心靜養。

關於深呼吸法,據說太古的真人以踵呼吸,速度平緩,現今的人們用喉嚨呼吸,因而緊促,結果很快使生命力枯竭。總之要平緩地、均勻地呼吸。以踵呼吸不過是一種比喻。潛心靜養的方法是〝坐忘〞,即放出全身獷,忘掉一切感覺,使身心完全空虛,有了這種感覺被論為可接受「道」(大通)的作用。若按上述方法坐忘,三天能忘掉人間社會,七天能忘掉外物和雜念,九天之後便忘卻自身的存在。到達此種地步,據說有一種如同早上醒來時心情格外舒暢的感覺,進而便能與天地混成一 體,處於超脫生死的境地。深呼吸法被道教和神仙說吸收後演變為前面提到過的調息,有人以坐忘撰寫了道教的經典「坐忘論」。一旦達到養生術的最高境界────無可有之鄉────便能同天合為一體

,「莊子」中稱和天合為一體者為真人、至人、神人、聖人等,並有如下說明:真人能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還說「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到了這種地步可謂地道的仙人。此外書中記有據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女仙人之首西王母、黃帝等名字。可見「莊子」和神仙說有著密切聯繫,至於誰影響誰又當別論。神仙說也稱仙人為真人,說真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這與「莊子」的說法決非無關。

總之,「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人生論,特別是長生的思想。莊周的長生尚不知是指肉體還是精神,不過似乎也有排除肉體長生的意思,因此可以認為是指精神不滅,其副產物豈不是養生術嗎?但由於讀者的立場不同,也可看作肉體的長生。以肉體長生為目的的神仙說和吸收神仙說的道教可能就是從這一立場出發來讀「莊子」的。

在「莊子」的學說中有沒有宗教性,專家們中意見尚不一致。無法知道其實質,一般認為莊子本人似乎並不打算提倡宗教。但是「莊子」中既提到受人尊敬的西王母和黃帝的名字,又講養生術,因此由於讀者的立場不同,也可以理解為具有充分的宗教性。從這一立場出發的讀者接受了其宗教性的一面,並將「莊子」作為宗教書使用。「莊子」被當作道教經典,改稱「南華真經」可能就是這種反映。

~本文完~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