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形上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三)
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學術顧問 林繼平教授
摘錄:《道家雜誌》
至於莊子思想形成的過程,可從大宗師篇莊子編造的故事中窺出消息來。
女偊告訴南伯子葵道:「......叁日,而後能外天下。(註十五)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註十六)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註十七)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註十八)朝徹而後能見獨。(註十九)見獨而後能無古今叫(註二十)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註二十一)」這是女偊教卜梁傳修道的全部過程而告訴南伯子葵者。女偊年長而色若孺子、又聞道,正修的是道家長生不老之道。而女偊其人,無異莊子的化身。其所言全部修道過程中,很明顯的展示出各個工夫段落,證諸此後仙學、禪學與理學之修證工夫,確乎如此;不過,莊子愛以諧語輕快道出,令人不易領悟而已。關此,可以雜篇「寓言」中的一則故事作補充。如云:「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註廿二)二年而從。(註廿三)三年而通。(註廿四)四年而物。(註廿五)五年而來。(註廿六)六年而鬼入。(註廿七)七年而天成。(註廿八)八年而不知、不知生。(註廿九)九年而大妙。(註卅)』」這可視為莊門弟子或莊派學者深得於莊子之道所編造的故事。儘管多以諧語出之,但修道工夫,卻需經歷長期過程,甚屬顯然。其間所歷各個階段,縱然與「大宗師」莊子所說的,不無甚大出入,但歸結到不知死生或無死無生的修道目的上,則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證明前引「大宗師」所述修道過程,必係事實,且為莊子所親身經歷者;不過,藉女偊口中道出,乃文章變化、文學技巧手法高明而已。如以有修道經驗者觀之,一目了然,也不必如此分疏了。
證諸上述老子、莊子的修道方法與修道過程,道家老莊的形而上的本體思想,必然由此形成。以實踐工夫為基軸的形上哲學,與全憑觀念推演的形上哲學,截然不同。有了這樣明確的認識與評斷,我們對老莊哲學的價值評估,必然改觀。
三.由本體推演的宇宙觀
面臨吾人之客觀世界,紛紜雜陳,在此無限的時空中,宇宙如何形成?萬物來自何處?又如何生長,才形成此品類繁多之物質世界?進而論及人文世界之自身,更是複雜已極。這種種現象之合理解釋,自是道家老莊關切的中心論題之一。先說老子的看法。
老子對這些宇宙自然現象抱持的基本看法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註卅一)就此形而上的光明的道體自身說,它是無為的,寂然不動的;但是,就它的變動不居的功能作用說,卻又是無所不為的。由於無所不為,故道體即含有生成宇宙人之特殊能力,故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註卅二)然而萬物究竟如何生成呢?老子解釋道:「(萬物之本體)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註卅三)然老子似乎想到:由道體可產生陰陽二氣(或陰陽二元素),相互變化凝和,而成宇宙萬物。故之道體為宇宙人物之來源;由於道體能產生陰陽二元素,亦即道體具有一種特殊能力,故能生成宇宙萬物。因此,老子乾脆做如次的推演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註卅四)此處,王弼註是藉莊子「齊物論」言萬物一體的辯證邏輯來詮釋,固然可以大暢玄風,實則皆影響不真。「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王弼在認識上,仍是一片茫然。唯 上註,或能把握老子幾分真意。道究竟是個什麼?就其無形體、無方所,對應有形之物質世界言,故謂之「無」。故無與道,名同實。而此道或無,實屬一形上哲學慧境,是可以證驗的。就其主宰萬物或為萬物之根源說,叫做道;但此道雖無形體可擬,確有一箇湛至常明的東西或道體,自無始以來,即存在那裡,為便於言說,特明為「太極」,故云「道生一」也。有太極,則生陰陽,道變為二。由陰陽生出天地人,故云「二生三」。「天地共生萬物,天施地化,人長養之。」(註卅五)故云「三生萬物。」這顯係老子的推演解釋,價值若何,容後評估。
莊子論宇宙萬物之根源及萬物所以生成等問題,不如老子之明確顯著,惟大宗師篇一段文字,可以窺出莊子之意態。如說:「夫道有情有信(註卅六),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註卅七),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註卅八),在太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很明顯的,道為宇宙萬物之根源,亦即宇宙萬物之本體。故外篇「知北遊」補充說:「道無所不在」,確屬對莊學一大發揮,而道為宇宙萬物之本體,更彭彭明甚。至於宇宙萬物如何生成,像老子般的推演解釋(專指內篇莊子之手筆說),莊子對這一論題似無多大興趣。而莊學所偏重、所凸出者,志不在此。
在中國思想裡,言宇宙論最具系統者,莫若此後周濂溪的「太極圖說」,實為儒、道、釋三家思想的融和作品。由老莊思想之演進發展言,自然有其重要地位;但就吾人今日追求真理之態度言,由「無極而太極」下來一系列的推演解釋,只可視為濂溪的看法;而宇宙究竟如何形成?人物的根源到底是什麼?還是讓科學去繼續探討吧!然而,吾人不可抹殺的,這一推演的理論基礎,為可實證的靈明之本體,自人生問題的角度看,確有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對老莊的宇宙論,亦不妨作如是觀。這也許是作者最客觀的價值評估。
四、以本體為基軸的人生觀
一般說來人生觀是由宇宙觀而來,道家老莊的人生觀,在這一面,特別顯著。老莊哲學,雖同以此形上光明本體為核心,但由於對此本體思想的作用、價值的衡評尺度不同,各人的性格、人生趨向互異,加之時代思想的衝擊,環境的特殊等等因素,遂鑄成老莊的人生觀極不一致。他們縱然同主清靜無為,但在這一基本修養的前提下,卻產生極大的差別。老子對此本體的作用、價值的評估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前者是就道體的自身說,後者則是道體的作用說。』一體一用,看來好像相反,極不調和,實則,這體用之間,絕無衝突矛盾。因要求道體發揮無不為的作用,自宇宙萬物立場看,則推演成一系列的宇宙觀,再從人生社會立場看,卻衍生出無不為的人生觀。故王粥評云:「老于是有也。」一點不錯。莊子則不然,就此道體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觀點,來處理人生問題,卻有絕大的發現,為老子所不及的。至於宇宙論方面,如何作道體的推演解釋,來說明宇宙萬物如何形成等問題,莊子似無多大興趣,己如前說;然而,莊子卻基於極湛深的工夫,創出「萬物一體」的理論,如「齊物論」所說,實為老子未曾慮及者。這對此後中國化的佛學及融和儒、道、釋的理學,均有莫大的啟導作用與深遠影響。因從華嚴哲學,可以觀知萬物一體論的復活,又從禪宗的修證工夫去參究,的確可以證實萬物一體論之真實無妄而具有普遍性。因而遂顯示出老莊人生觀的顯著不同可,特分論如次:
註十五 「外天下」: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解釋:「不知有世界。」即忘去客觀界之存在。
註十六 「外物」:上引陳氏此義說「不知有人事。」即忘去人事環境的困擾。
註十七 「外生」:陳氏正義詮釋:「不知有身也。」即身心兩忘。由外天下、外物,至外生,即物我雙忘、人我雙忘之意。
註十八 「朝徹」:明釋德清「莊子內篇註」云:「謂己外生,則忽然朗悟,如睡夢覺,故曰朝徹。」即學禪人開悟的境界。
註十九 「見獨」:上引憨山註云:「謂悟一真之性,不屬形骸,故曰見獨。」即悟得禪宗的本來面,亦即形而上的、無邊無際的光明智慧境界。他人不知,唯我獨知,故名見獨。
註二十 「無古今」:憨山註云:「可謂悟一真之性,超乎天地,故不屬古今。」按此光明慧境,即形上本體世界,亦即老莊言道的最高層面的義蘊,是超越空間和時間的。
註廿一 「不死不生」:憨山註云:「謂了悟性真,超乎天地,量絕古今,則見本來不死不生。」意謂人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既有變化,間不免衰老死亡之限制。唯此形上本體,乃吾人之「真我」,不隨時空推移,而永恆不變,故能超越死生的限制。
註廿二 「一年而野」:前引陳氏註釋云:「有返歸歸真之意,而工夫未純,故約野。」
註廿三 「二年而從」:陳註云:「從,順也。由勉強漸自然,故曰從。」
註廿四 「三年而通」:陳註云:「形神內徹,故曰通。」謂身心意念凝注於內,而忘我之假相。」
註廿五 「四年而物」:陳註云:「於無中窺見真有,虛者實之之象,故曰物。」即理學家見道之意。明儒陳白沙說:「......惟在靜坐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與陳註同一意義,亦可莊子此語之義疏。
註廿六 「五年而來」:陳註釋:「修持臨久,將所謂物者,不求而自至,故曰來。」即理學中無論動靜環境,皆能持續顯現道體之意。
註廿七 「六年而鬼入」:錢穆「莊子綦箋」引成玄英說:「神會眾理。」蓋修道至此,各種神通妙用,一齊湧現出來,故能神會眾理也。
註廿八 「七年而天成」:陳註釋云:「由後天返其先天,無少無缺,故曰天成。」
註廿九 「八年不知死不知生」:陳註云:「坐在立亡,非無非有,故曰不知死生。」按不知死生,即前引大宗師篇「不死不生」之義。
註卅 「九年而大妙」:意謂隨道體之變動不居,無形跡可擬,無言語可說,一真湛然,來去自如。修道至此,可云妙矣。
註卅一 據老子王弼本卅七章
註卅二 據老子河南本養德第五十一
註卅三 據老子河南本道化第四十二
註卅四 同上註
註卅五 見老子河上本道化第四十二「三生萬物」句註文。
註卅六 「有情有信」:情,情實義,言道體真實無妄,是可以證驗的,故云「有情有信」
註卅七 「神鬼神帝」:錢穆「莊子綦箋」王先謙「集解」云:「下文堪壞、馮來等,鬼也。韋、伏羲等,帝也。其神,皆道神之。」就莊子外篇「知遊」言「道無所不在」之基本觀點說,王氏註解,亦不為無見。
註卅八 「太極之先而不為高」:錢穆「莊子綦箋」說:「本文疑當作用『在太極之上』郭象註印可證。」
~未完待續~
回到目錄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