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概說(二)
1985年10月1日
中華民國老莊學會理事長 楊汝舟
摘錄:《道家雜誌》
五.「老學」之區分
因為「黃」與「老」相混,因此在道家思想中之「老學」即產生了「純老學」與「雜老學」(註八)之分;前者為純學習老子「道德經」一書的「老子之術」與「道德之術」;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以明老子之術」(註九)者是也;後者多為法家託黃帝之名的偽作,故雜以刑名之術;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說:「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註十)者是也。由此,亦可「推知在太史公眼中真正能夠闡揚老子之學者,惟莊周一人而已;此亦為後世用「老莊」一詞之由來。
然則老子究何人耶?有的說他是老聃,有的說他是李耳,有的說他是由姓老改為姓李,有的說他就是老萊子,有的說他根本不姓老;有的說他是「古之博大真人」,有的說他轉生若干世(註十一),有的說他懷胎八十餘年;有的說他九十五歲而死於秦(註十二),有的說他西遊印度並享受數百年;但這些說法都是有問題的,值得我們信以為真或較為可靠的還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序述;他說:「老子者,楚若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巳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編,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叚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子解為膠西至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家,儒家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註十三)
雖然在孔子.列子.莊子等春秋戰國時之學者書中,只見老聃,不見李耳,且更有人以為老子是合之「博大真人」,而李耳是戰國老學之首領,司馬遷誤將二人合而為一(註十四)。但司馬遷去戰國時間最近,且必有可靠資料為依據,同時有人說戰國時之老姓至秦時改為李姓,故司馬遷之說,仍可信其為真也。
七.老子之師
那麼,老子究竟是天縱之聰明,抑或自己努力而得道,抑或亦有老師呢?根據准南子的宣稱:「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註十五)的說法,亦可足證道家思想,其由來已久,即道德之宗的老子,亦有所學耳。
八.老子之弟子
老子的師傅是商容,那麼,老子的弟子又是些什麼人呢?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有二:一是文子(與孔子『前五五 - 四七九』同時),且有著作九篇,(今歸入二十二子者是十二篇。)以遺世。二是蜎子(名淵,楚人)亦有著作十三篇以遺世(註十六)另有二人。雖非老子弟子,但亦直接受老子影響,也「以說是等於弟子或就是弟子了,他們是誰呢?一是關尹子;關尹「名喜(前四四○ - 三六○),為關吏,老子過關叫,喜去吏而從之」(註十七),同時「老子」一書,也就是關尹子強迫老子寫的;司馬遷不是說:「老子.....至關,關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註十八)的那些話嗎?而且關尹子本人亦有九篇著作遺世。二是楊朱(前四四○ - 三八○)楊朱曾在二十五歲與三十歲時,先後兩次見過老子;其「為我」的學說,即是在其第二次於老子隱途中見面於梁時,受老子之敎的影響所形成(註十九)
九.老子之學
自從老子受關尹子「疆為之書......上下兩篇」問世之後,研究者日眾,除前已述及之戰國時代的情形外,以後中國各代均無不盛行,尤其是在兩漢、魏晉與隋唐,更為發達,於是「老子」即成為一項專門的學問,歷代所出之專家與專書誠不知凡幾;其中最著者為列子,莊子之引老、楊老,韓子非(前二八○ - 二三三)之「解老、喻老」、河上公(前三九○ - 三○○)之釋老、王弼(前二二六 - 二四九)之注老,唐玄宗之御註、呂純陽之註釋、道藏之抄錄、四庫之集成與徐恩科之老子三字經等等;迄至民國五十八年為止,中文的老子成名著作,已有五百一十多部(註二○)。
「老學」除了在中國普及之外,自另在亞洲各國亦極為盛行,尤其在日本非常普遍,據統計自西元一六二七年起至一九七七年止,已出版的日本老子著作,有二百四十多部。其次有韓文十一部,越丈三部(註廿一)。同時,「老子」的第一部譯文,是在唐太宗時由玄奘譯成的印度文而傳到印度去的(註廿二)。
「老學」除了在亞洲深入人心之外,而在歐美的老子譯本,也是多得很,按統計英文本,自公元一八六一至一九七九年,已有五十三種;法文本,自公元一八四二至一九五七年,已有十六種;德文本,自公元一八七○年至一九七九年,已有十種;西班牙文,已有一九六一與一九六七年的兩種,希伯萊文,有一九七三年的一種,俄文,有一九一三年的一種;土耳其文,有一九四 年的一種,捷克文(未載年代)一種;以及一九三九年的世界語(ESPERANTO)版本一種(註二十三)。
再則,以公一九六八年六月與一九八○年六月,在美國舉行之第一.二兩次中國哲學會議與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舉行之國際漢學會議的思想哲學組中的「老學」論文數目之多的情形看來,「老學」的前途,實有大放光明之趨勢。尤其歐美各著名的大學或學術機構,均設有「老學」的課程或作專門之研究。由此觀之,老子之學,實為世人追求之理想目標,故無時空之限制也。
註記:
註七 同註四,十三頁。
註八 同上。
註九 新技史記三家注四,二二四三 - 四頁
註十 同上,二一四六頁。
註十一 正統道藏目錄,「正統道藏經影印序言」第一頁。
新文豐出版公司避行。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初版
台北的雙園街九十六號。
註十二 同註四,第七頁。
註十三 同註九,第二一三九至二一四三頁。
註十四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第二一一至二一三頁。一九六七年四月印行。文蘭圖書公司出版。香港德輔大廈A四之五六號。
註十五 淮南子繆訓篇。新編諸子即成七,一六四頁。中國民國六十三年五月三版。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九十九號
註十六
註十七 同上,一七三○頁。
註十八 新校史記三家注四,二一四三 - 四頁。世界書局印行。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五月三版。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九十九號。
註十九 見列子、楊朱第七。二十二子第二冊,先知出版社印行。台北.台灣。古藉新編老子敘論,第七頁,中華民國卅八年十月十日楊家駱編著於上海中國學典館,世界書局印行。中國國際議叢書;中英對照,老子道德經。
註二○ 詳見老列莊三子圖書版本展覽目錄(嚴靈峰先生集成展),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台北。
註廿一 同上。
註廿二 古籍新編、新編述略、老子道德經敘論,廿三頁續高僧傳:「玄奘奉敕將老子五千文譯成梵文,以遺西域。
註廿三 同註廿。
~未完待續~
回到目錄
六.老子其人(紀元前四三o -三四)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